從手藝人到經商再到晚年回歸田園生活,他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耄耋老人王興標的人生信條
“你記得帶三十公分寬,七八十公分長的白紙來,我畫上一幅畫送給你。”在電話那頭,83歲的王興標聲音洪亮,熱情地發出邀請。
這位曾在油漆匠行當里摸爬滾打多年的老人,雖已遠離畫刷與顏料多年,卻依然能精準地報出畫作尺寸,言語間也是對藝術的熱愛。
“我現在的生活清閑自在為主。”談起如今的生活,王興標的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每天,他最大的樂趣就是扛著鋤頭,走進自家那一畝田地里,看自己種下的小苗一點點從土里冒出,這也是人間一大樂事,也算得上是另一種創作。曾偷師學藝
王興標出生于永嘉沙頭嶺下一個普通農民家庭,讀書期間遇到文化大革命,因此只能在農業中學完成中學課程。那個時候,最喜歡的就是書法課。王興標告訴記者:“每天下午上課前,都設有一節大字課,學習書法。”在日復一日練習中,王興標憑借頗有些藝術天分,自信地說“練得還不賴”。此外,繪畫也是無師自通,自成風格。盡管在書畫方面展現出過人天賦,但王興標的職業道路卻與油漆工藝結下了不解之緣。20多歲經由姐姐介紹才找到當地的油漆師傅學習手藝。“那時候做徒弟,只能偷偷跟著師傅學。”王興標說,受到當時特殊時期的影響,師傅收徒弟會被無端指責為建立“剝削關系”,徒弟被視為師傅的“免費勞動力”。可以說,在那個年代能成為一名匠人是不容易的,同時也是讓人艷羨的。“你能有一口吃飯的手藝,是很體面的一件事。”王興標說。
據悉,當時油漆匠使用的材料以桐油為主,需要自己煉制。“熬制桐油是很講究的,要用小火慢慢加熱,不斷攪拌,使其受熱均勻。什么時候達到合適的狀態,靠的就是常年累月的經驗。”王興標說。入行后王興標就很受師傅喜愛,不僅人踏實肯學,還畫得一手好畫。“當時師傅就曾私下和師母說,‘這孩子雖然手生,但肯吃苦又聰明,我算得了個高徒’。”王興標說,他不僅從師傅那里學到了桐油的手藝,更重要的是學會油漆匠人的那些行規。
油漆匠另一個重要的條件是繪畫好不好,這直接關系到飯碗問題,所以都得具備一些書法跟繪畫天賦或功底。“當時聽說樂清有一個油漆師傅畫工了得,特地去拜訪,結果連門檻都沒跨進去。”王興標告訴記者,“這位樂清師傅我一來他便不畫,寧愿和我聊個大半宿,分我一根煙,也不愿動手展示給我看。”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油漆匠手中的刷子不僅是工具,更是維系全家生計的“金飯碗”。多一個人會這手藝,就少一份糊口的營生。
“正巧同村的一位裁縫師傅和這位漆匠在同一戶人家做工。于是我委托他,幫忙偷師學藝。”王興標說,每次同村人都會告訴他是如何作畫,用的是什么工具。
“你曉得不?那樂清師傅畫畫根本不用筆!”一天同村的裁縫師傅悄悄地告訴王興標,“他用手作畫,配顏料,在木板上抹、蹭、揉,畫出來花鳥栩栩如生。”
王興標告訴記者,那段時間,一閑下來,他就鉆研繪畫,并試驗出合適的刷漆工具等。慢慢地,王興標在油漆匠的行當里,闖出了自己的名聲,畫花鳥及風景更是一絕。龍泉“老王頭”
多年以后,龍泉的老客戶遇到王興標的兒子,仍會回想起他父親在龍泉商界的名氣,尊稱他為“老王頭”。隨著技藝逐漸嫻熟,28歲的王興標在村人推薦下,勇闖龍泉。他不僅依仗自己的手藝,更憑借良好的人品和處世之道打開局面。他一直謹記入行時師傅的教誨:一是注重個人態度,二是注意用餐禮儀,三是討要工錢時不能逼迫雇主。王興標告訴記者,每到一處人家做油漆,一有空閑就會讓徒弟幫助雇主割番薯藤等雜活。平時在雇主家里也是十分規矩,“過去在人家家里做工,都要留宿吃飯,你不能看到好吃就吃,要給人家留一些下頓吃。”王興標曾遇到一位雇主,做工時特地給他準備了一條香煙。“當時做工一天才1.2元,徒弟也才8角,一條香煙就要29元了。”王興標晚上回家的時候,又給雇主送回去了。“我對雇主說,讓他退掉,不要浪費錢,自己吃個土煙也是一樣的。”
憑借著這樣的為人處世之道,王興標的口碑越來越好,漸漸積累起了人脈,很快在龍泉打開了市場。同時他還幫木工師傅,甚至同行主動找活干。王興標找活也非常有技巧。先在村里繞一圈,發現一大戶人家,并借“沒火”理由跟主人搭訕、拉家常,往往憑著熱情謙虛穩重的形象,接到活。
久而久之,“老王頭”的名號傳遍龍泉,無論是溫州來的木工,還是龍泉本地人,都愿意找他合作。他在龍泉的名氣越來越大,成為當地油漆工行業的“領頭人”,徒弟也帶出了20多個。
當改革開放春風拂過大江南北時,他的妻子董送翠成了率先嘗到經商甜頭。當時她向人借了五百塊錢,只身到瑞安進購襪子拿到龍泉去賣。“那時候扛著兩三千雙的襪子,以5、6角的價格售賣,每一雙能掙2、3角。”董送翠告訴記者,她一天就能賣掉三千雙,還常常不夠賣。
“那時候拿著一袋的錢回家,別提多高興了。”董送翠的成功,深深觸動了王興標。他毅然放下油漆刷,與妻子在龍泉開起百貨小商店。之后,他們先后在上海松江、蘇州、嘉興開了百貨店。又在其花甲之齡,到云南開了旅館,都經營得風生水起。
談及蘇州開店經歷,最能體現王興標的果敢與商業頭腦。聽聞吳縣一處地段投資潛力大,次日便進行實地考察,談妥店面后即刻返鄉籌款,向朋友借三萬,親自監工完成裝修,迅速開出該地段首家百貨店。關于王興標的創業故事還有很多。“人應當懂得抓住命運給予的機會。”王興標向記者談起了創業經驗。在他看來,人生充滿機遇與挑戰,做生意要懂得看準時機,更要注重誠信和人際關系,而這些寶貴經驗,也成為他留給后輩的精神財富。
耕耘生活
隨著年紀增長,云南生意變得平淡,王興標選擇回歸家鄉。這片生養他的土地,不僅承載著他的鄉愁,也讓他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新方向。
作為曾經的匠人,他對鄉村的傳統文化有著深厚的情感與記憶,仍清晰記得過去村里舞龍的熱鬧場景,龍身如何翻轉,鼓點怎樣激昂。他曾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復活”了村里原來龍燈。但歲月不饒人,眼下他已沒這樣的精力,再扎進藝術創作里了。
如今,王興標回到家鄉嶺下村已有八九個年頭。家人時常鼓勵他重拾畫筆,但他卻始終堅守自己的原則:“干一行專一行,藝術創作于我而言,是一項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事業。”王興標認真地說道。在他看來,繪畫、書法不僅僅是簡單的技藝,更是一種需要傾注大量時間與精力的精神追求。他不愿敷衍了事,即便熱愛藝術,還是選擇暫時放下這份熱情。初入嶺下村,只要向村民打聽王興標,得到的答案總是指向村口:“順著門臺直走,最氣派的那棟房子就是。”這棟宅院是回鄉后親手設計蓋成的,當時王興標和老伴董送翠到處看房屋樣式,去東陽進購木料裝修,花了不少心思。宅院外的花園,石板間錯落擺放著十余盆造型別致的盆景,十分養眼。
當下的王興標,將生活的重心轉向家庭、會友、養花、種菜以及釀酒。每天清晨扛起鋤頭走向田里,午后侍弄瓜果蔬菜,也是一種人生的豐盈。在楠溪江畔一畝田地里,生菜、球菜長勢喜人,枇杷、柚子還待成熟,今年新試種下的紅美人、西瓜更是他的“心頭好”。
“去年紅美人成熟后口感欠佳。”王興標介紹道,為此,他特地拜訪巖頭的一位農業大學生,仔細請教施肥澆水的時間與配比,還花錢請人嫁接新品種。他在這片小天地里,找尋屬于自己的寧靜與快樂。或許在未來某個閑適的日子,他會再次拿起畫筆。就像記者到訪時那樣,繪一幅《花開五福》,將美好的祝愿贈予他人。
記者胡納斯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