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暑氣正盛。眼下正值早稻陸續成熟的時節,田間到處是一派豐收的忙碌美景。農戶們頂著高溫連軸作業,既要應對臺風過后的不利影響,又要搶抓農時為秋糧種植騰出空間。
7月14日下午,記者在烏牛街道河口村的200畝水稻種植基地里看到,金黃的稻浪中,現代化收割機往來穿梭,稻秸分離、秸稈粉碎、稻谷歸倉一氣呵成。被粉碎的秸稈均勻鋪撒在田間,既實現了綠色還田,又為后續耕作做好了準備。然而這份豐收的忙碌中,卻藏著種植戶們的焦急——受上周臺風影響,今年的收割進度被迫推遲,倒伏的稻穗、偏高的水分,都給搶收增添了不少難度。
“200多畝稻田,按現在的情況四五天才能收完,要是遇到倒伏,一個星期都收不完。”永嘉烏牛三包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鄭正冬抹了把額頭的汗,指著部分倒伏的稻田說。臺風帶來的影響遠超預期:倒伏的稻穗掛滿水珠,水分含量居高不下,往年20多小時就能烘干的稻谷,現在30多小時都難以達標,收割后的稻谷甚至只能暫時堆放在田里;原本預估畝產超千斤的早稻,如今能達到800至 900斤已屬不易,較預期減產約20%。
面對困境,科學管理與現代農機成了搶收的“利器”。今年農戶們改變了以往“見病才治”的傳統模式,在種植前期就噴施農藥做好病蟲害預防,“前期管理到位了,后期省事不少”。而現代化收割機的高效作業更讓搶收效率大幅提升,一臺機器一小時就能完成7 到8 畝地的收割,是人工收割效率的數倍。
為了趕在晚熟稻秧苗過大前完成插秧,鄭正冬和農戶們開啟了“24小時作戰模式”。“這幾天收完還要打田、插秧,時間根本來不及。”他坦言,幾百畝的種植規模遇上高溫天氣,連人工都難雇,只能日夜連軸轉,常常搶收到凌晨一兩點。盡管當地往年為應對高溫會選擇清晨和傍晚作業,但今年的搶收大戰中,農戶們已無暇顧及暑熱,只為與農時賽跑。
據了解,今年我縣早稻種植面積約8700畝。預計8 月底可完成全部收割。這場頂著臺風影響、冒著盛夏高溫的搶收戰,不僅是對農戶辛勤付出的考驗,更彰顯了現代農業技術在應對自然挑戰時的韌性。當一袋袋飽滿的稻谷被運離田間,農戶們臉上的疲憊中透著欣慰——這既是夏日豐收的喜悅,更是為全年糧食豐收打下的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