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城街道聯勤服務中心以創新實踐重塑基層治理格局
一體建設智慧化指揮中心、“一站式”審批中心、平安“智慧大腦”、“民說我為”議事堂、聯勤聯動新平臺……走進東城街道的聯勤服務中心,這個集執法、服務、管理、宣傳于一體的基層治理綜合體,正以創新實踐重塑基層治理格局。近年來,東城街道以"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為指引,構建基層治理新模式,實現矛盾糾紛閉環化解與民生服務質效雙提升。
聯勤聯動構建治理新格局
“通過聯勤服務中心的建立,峙口片區的矛盾少了、警情下降了,人民幸福感大幅提升。”東城街道黨工委書記、“兩新”工委書記王利友的話語中透著自信。曾因交通擁堵、治安復雜被列為縣社會治理難點的峙口片區,如今正經歷著脫胎換骨的變化。
聯勤服務中心創新建立"政法委牽頭、街道主導、公安主推、部門協同"的運行機制,打破條塊分割壁壘。以“常態+動態”入駐模式,引進公安、民政、市監、環保等部門和藍天救援隊、商會等社會力量,設置交通事故處理、流動人口登記等5類接待窗口,配套智慧指揮中心、共享法庭、調解室等6個功能室,構建“一站式審批窗口+組團式聯勤聯動+多元化調處”的全鏈式服務,同時依托智慧指揮中心,實現對社會治安、風險隱患的實時追蹤與預警響應。
“現在多部門聯合執法,檢查頻次減少,但問題解決率提升不少。”東城街道商會會長陳忠義感慨道。跨部門聯合執法機制讓企業反饋的難點問題實現"一次性打包解決",為營商環境優化注入動能。
如今的峙口片區,反詐宣傳箱取代了亂貼亂畫的配電箱,"月光經濟"美食區吸引攤販規范經營,新增的平安小道為學生筑起安全屏障,違建在多部門聯勤聯動下得到有效改善……原來交通擁堵、環境差、治安差的峙口片區現在煥然一新。
閉環機制破解矛盾深癥結
如果說智慧平臺是中樞神經,那么公安隊伍就是最活躍的末梢細胞。
在聯勤服務中心專職民警江孫瓏的數字掃樓日記里,密密麻麻地記錄了一戶戶家庭的“人、房、地址”三大要素,涵蓋每一戶家庭的需求、糾紛、建議等信息。
這背后是聯勤服務中心創新推出的“五百工作法”,即進百家門、訪百家情、聽百家聲、解百家難、暖百家心,每日按區域下發掃樓工作任務,民警、輔警、黨員志愿者、網格員按照勤務安排有序開展工作。
得益于“五百工作法”的入戶摸排,在處置李氏兄弟的20年積案時,永嘉公安聯合司法部門、村社干部組成專班,會商研判、督辦回訪,抓住親屬返鄉契機開展情感疏導,最終促成調解協議簽訂。
這樣的案例不在少數。去年以來,聯勤服務中心主動排摸出矛盾糾紛388起,現場化解105起,部門聯合化解216起,化解率達到82.7%,成功調處疑難復雜矛盾糾紛12起。
東城街道通過數字掃樓主動排摸,配套“日調度、周研判、月盤點”的運行機制,建立健全“三官兩師一員”制度,引導社會力量進行就地化解,制定個性化心理疏導方案,努力打通糾紛“癥結”,解開群眾“心結”,形成矛盾糾紛全過程全方位閉環化解機制。
聯防聯控織密安全防護網
為織密平安防護網,保障村居安全,由永嘉公安牽頭建立“八村聯防”機制,由聯勤服務中心聯合村社干部,號召發動村居內熱心腸、肯管事的積極群眾,組建了一支30人的巡防隊伍。
按村居實行輪班制,每晚由一個村的主要干部帶隊,對轄區內8個村居的繁華地帶、治安亂點區域開展夜巡,并對關鍵水域、山林出入口進行線上視頻巡查,線下實地巡邏。
村民王阿姨說:“這個地方外來人口多,經常有人在晚上喝了酒就鬧事,我們以前晚上出門都挺害怕,現在好了,村干部每天晚上帶隊巡邏,看見巡邏車,聽見巡邏哨,心里是滿滿的安全感!”
在此基礎上,東城街道還拓展建立"百企聯防隊",引入永嘉義警、平安志愿者等力量,構建"5分鐘聯勤服務圈",實現風險隱患"敏銳感知— 提前預警— 快速響應"。在重要節點時期,聯防隊伍加強對矛盾多發地、企業集聚區、交通要道的執勤備勤,通過"專業力量+ 群眾參與"的群防群治模式,將平安建設的觸角延伸至每個角落,讓治理效能轉化為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東城街道聯勤服務中心這座集智慧化、集約化、人性化于一體的治理樞紐,正以"聯"的合力、"勤"的擔當,書寫著新時代基層治理的“東城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