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如練,遠山橫翠,通往碧蓮澄田村的那一段田園風煙如畫。由于地處小楠溪中上游,受到地域交通等限制,擁有2300多村民的偌大煙火人間,盡管有過各種嘗試,依然沒能走出想要的風采。
《集韻》澄,水靜而清也。澄田陳氏祖先源自江南最美的梯田茗岙,對生活環境的熱切追求而落戶此處。從2013年10月就開始擔任澄田村黨總支書記的陳久培,在其堅毅的目光中隱藏著一份渴望踐行的希冀:“大家都在熱議經過碧蓮的合溫高速何時動工,我們未雨綢繆,盤算如何利用潛在資源在即將到來的高光時刻分到鄉村振興的一杯羹。”
“紅”楊梅,產業升級時不我待
面山屏矗矗,開沼鏡澄澄。是巍峨群山里的谷地,清澈的溪流沿西北悄然拐向東南,山水相映為耕耘家園提供了幸福密碼。端午過后,漫山遍野的紅楊梅就會肆意地誘惑著人們的味蕾,農民的錢袋子就多了一筆筆不菲的收入。
澄田因何楊梅紅極一時呢?村黨總支副書記陳慶和回憶,三四十年前,一位鄉賢作為農業技術推廣,鼓勵挨家挨戶種植,沒過幾年就聲名鵲起,客戶“突突突”開著拖拉機、三輪卡排隊過來采購,祠堂附近一帶買賣異常熱鬧,大家品嘗到少有的甜蜜。
而今,由于勞動力大量外出,在家的老人缺少精細化管理,老種楊梅沒能及時更新,各地楊梅如雨后春筍般讓人眼花繚亂,自此澄田楊梅慢慢退出曾經風起云涌的市場。駐村干部謝忠說,每當楊梅季來臨,作為伴手禮,仍然是親朋好友的最愛。亡羊補牢之際,村兩委認為要到青田等地取經,以期重新煥發往日絡繹不絕的熙熙人流。
“紅”田魚,持續發酵尋求突破
照日深紅暖見魚,連溪綠暗晚藏烏。永嘉作為中國田魚之鄉,稻田養魚有著千年的歷史,自從澄田先祖劈山開田落戶后,稻魚共生的景象已有五百年以上:魚在水中游弋碰落稻子上的蟲子,水稻就很少打農藥,互相受益。
目前,澄田村建起了田間水渠等相關設施,建成了稻魚綜合種養省級示范基地,并成為省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最紅時,全村平地稻田共600來畝,畝產田魚60至80斤。”陳久培告訴記者:“多的一戶破萬元,少的也有上千元,最多一年全村增收百萬元。“
盡管沒有過去那樣的大面積放養,部分外出村民卻爆發出少有的熱情,在外經商的陳久慶今年養殖面積達到兩畝多。碧蓮鎮人大主席鄭鐘南在考察時提出:“田魚產業需要進一步尋求突破,從其他鄉鎮的成功案例中汲取更多營養,品牌與效益相得益彰。”
“紅”農旅,潛龍在淵蓄勢待發
醉來忘萬事,風靜水波澄。無論是“紅”楊梅或“紅”田魚,如若沒有農旅“紅”,是難以再現往日繁華或鄉村振興道路上的關鍵突破。一直關注該村發展的碧蓮鎮工作人員孫建瓊介紹,2020年,碧蓮鄉賢徐郁崇返鄉在澄田村流轉了150畝荒山,建設集采摘、民宿、休閑于一體的新嶺農旅開發基地。據了解,二期8000萬投資即將啟動建設。在現場,記者發現獼猴桃和柑橘等園子碩果累累,一條清澈的小溪流把基地完美地一分為二,又是楊梅種植和山田養魚的好去處。
為了迎接高速時代的到來,澄田村一直致力于基礎設施建設:花費千萬元計推進澄田溪河道治理工程;爭取共富專項債資金近500余萬元硬化提升臨溪大道;投入220萬元建成臨溪大道-沿溪護欄工程;2024年度澄田村河道靚化工程將被納入鎮河道工程大項目中。
讓另一駐村干部楊茜茜感動的是,澄田村鄉賢理事會擰成一股繩。合溫高速的感召下,最近他們承諾再捐資100多萬元用于鄉村振興,其中陳繼華30萬元、陳校10萬元、陳久大和陳晶各5萬元已到賬。
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澄田緩緩揭開神秘的面紗,陳久培說未來很快到來,怪石奇峰、飛瀑流云,澄田的萬畝山川正翹首以待生態游、采摘歡、研學熱、農家樂。鳥踏林花落,魚潛石澗澄。微風鳥語,青山綠水,他們以飽滿熱情正一步步借助“紅鑰匙”開啟“綠寶箱”,編織最美的農旅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