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蓮鎮大柏村是我縣富鐵大米的生產地,這幾日,在海拔700多米的高山梯田上,村民們正辛勤耕田插秧,為這片土地披上綠裝,繪就了一幅生動的農耕畫卷。
在大柏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二十多位村民正忙于耕田插秧,經過十多天的辛勤扦插,1000畝稻田插秧工作即將進入收尾。
大柏村獨特的土壤和氣候條件為富鐵大米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這片土地早期位煉鐵地,村民們清理鐵渣復墾后,使得土壤和水質富含鐵離子。早在2008年,中國水稻研究所就曾在當地開展結對扶貧工作,發現這里的土壤含鐵量極高,為全國罕見。隨后,富鐵大米生產基地便在此建立,大柏村的富鐵大米也逐漸聲名遠揚。
大柏村富鐵大米的含鐵量高達22.2毫克/千克,遠高于普通大米。農戶告訴記者,大柏村地處高山,氣候涼爽,這里的插秧時間晚于沿江一個月左右。相比沿江地區,這里的秧苗生長更為緩慢,但品質更佳。這兩大優勢使得大柏村的富鐵大米在市場上更具競爭力,在市場上備受青睞,銷路暢通。
在種植富鐵大米的同時,大柏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還積極推廣稻魚共生模式。通過在稻田中放養田魚,實現了“一水兩用、一田多收”的目標。田魚在稻田中活動,不僅可以幫助疏松土壤、吃掉害蟲,其排泄物還可以作為水稻的肥料,形成了良性的生態循環。這種模式不僅提高了水稻的產量和品質,還為合作社帶來了額外的漁業收入。
大柏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農田管理員周余衡告訴記者,這些年大柏村富鐵大米種植面積也在逐步擴大,目前已經將大柏村、大岙村的大部分土地進行流轉,土地流轉為村民們帶來了每畝200元的租金收入,同時,村民通過參與插秧等工作,每天能獲得350元左右的工資,富鐵大米的種植為每戶村民每年帶來約2萬至3萬元的增收,也帶動了整個村莊的經濟發展。
據悉,目前我縣單季稻插秧已進入尾聲,種植面積達到了13.5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