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頭鎮紅星社區是紅十三軍軍部舊址所在地,是遠近聞名的全國紅色旅游景區。近年來,紅星社區以“千萬工程”為引領,從村莊面貌整治入手,充分挖掘整合紅色革命歷史資源,做到了傳承紅色基因與保護綠水青山雙線并行,吹響了共富發展的嘹亮號角。
“紅綠融合”助力紅村“出圈”
“現在我們來到了紅十三軍紀念館,紀念館里講述的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的故事……”走進紅十三軍紀念館,那段不朽的紅色歷史在講解員胡方松的口中再次鮮活起來。1930年5月在永嘉成立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是當時中央軍委正式編制的全國十四支紅軍部隊之一,革命先烈用鮮血留下的悲壯故事讓人至今仍難以忘懷。胡方松和他的父親——紅十三軍部第一任文保所所長胡國鈿,父子兩代人在50多年的時間里接力講述紅軍故事,如今,胡方松還在培養新生代講解員,要讓“紅色精神”代代相傳。“我現在已經退休了,就有更多時間講述紅軍故事了,我還把八個年輕教師培養成紅軍故事的講述員。游客鄭平平在聽完紅色故事后感慨道:“有多少先烈付出生命的代價才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一定要珍惜。”
紅十三軍軍部舊址群是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入選了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為了做好紅色文章,厚植“浙南革命精神”,社區以紅色精神為引領,以環境整治為支點全面撬動鄉村振興,在2018年拆除露天茅坑和小屋600余座,打造美麗庭院、生態停車場、紅色文化禮堂等,通過項目建設,著力提升接待能力,豐富紅色文化展陳內容和體驗深度。回憶起社區當初的模樣,紅星社區黨委副書記兼副主任胡江川說道:“以前到處雞鴨滿地,旱廁、小屋都是,開始打造紅星小鎮后,就對環境進行整治,還改造紅色教育廣場,村莊面貌煥然一新了。”
新業態激活發展引擎
有紅色文化與綠色生態做底色,游客紛至沓來。為了提升游客體驗感,各類配套措施提升工程也相繼進行,巖表公路改造工程、三線落地工程、污水處理工程、外立面改造工程、五尺溪游步道工程、紅色教育基地賓館等六個工程先后投入使用。回想起當初的不易,胡江川有些感慨:“政策處理是有難度的,后來通過村干部沒日沒夜做工作,污水處理還有柏油路項目就都完成了,還是很不容易的。”
如今,每逢節假日,紅星社區游人如織,青山綠水與紅色展館交相輝映,成為當地發展的“金山銀山”,當地群眾成為“紅綠融合”的最大受益者。不少村民回鄉開起了農家樂、民宿,鄉村旅游產業鏈不斷延伸。“自己開家常農家菜館,家里也能照顧到,還能賺點小錢,比打工也要自由。”紅軍土菜館老板娘金瓊珠說道。隨意來民宿老板娘李美青則告訴記者,每到節假日,她的民宿的房間基本上都可以預訂出去。”
環境蝶變也帶來了村民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現在村民的自覺性都比較高,門前屋后都會自己打掃干凈,這就是最大的變化了。”紅星社區居民胡方明說道。
如今滿眼綠色的紅星社區形象和紅色的教育基地彼此相融,紅色文化研學、培訓、休閑農業等旅游項目也陸續落地,變人氣為流量,發展紅色產業成了社區的新方向,下一步,紅星社區將繼續守住一片綠、呵護一份紅、致富一方土。“我們想修一條機耕路,在道路兩邊種上櫻花和果樹,還可以發展水果采摘游,農民也可以有收入了。”胡江川對未來充滿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