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著“千萬工程”指引的道路,對環境進行集中整治,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三島環繞,一條菇溪穿村而過,形成獨特的“三嶼一溪”格局。橋頭鎮梨村作為橋頭“紐扣之戀”鄉村振興示范帶上的終點,多年來,循著“千萬工程”指引的道路,對環境進行集中整治,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實現了由“工業村”到“生態村”的美麗蝶變。
生態鋪就蝶變底色
走進梨村,只見水美天藍、綠樹成蔭,休閑綠道沿岸而建,美麗庭院點綴其間。穿著紅馬甲的志愿者正在清理菇溪兩岸的垃圾,一幅美麗鄉村畫卷鋪展開來。
然而,曾經的梨村工業廢水、污水直排入河,村內雞鴨散養,環境“臟亂差”。在政府的引導下,梨村下定決心,將大批重污染產業搬離并大刀闊斧進行環境優化,提升基礎設施,建設了游客服務中心和集休閑、娛樂、運動為一體的嶼山公園等休閑場所。短短幾年間,梨村告別“臟亂差”,迎來“潔凈美”,實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此,梨村村黨支部委員陳文亮感受頗深:“菇溪河在整治之前雜草叢生,什么垃圾都有,整治以后,水清了,魚多了,空氣也清新,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好多了。”
為了鞏固成果,梨村通過建立健全制度機制,激發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作用,通過干部帶頭,志愿者配合,使得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目前,梨村每月安排志愿者開展“清潔家園”活動,形成了環境整治的長效機制,眼見環境越變越美,村民保護環境的自覺性也不斷增強。“環境整治要靠大家不能只靠一個人,有大家的支持,才會越來越好。”梨村村黨總支書記陳其敏說道。
如今菇溪河已逐漸恢復了往日的清澈,然而產業的轉移也帶來了人員的流失,曾經熱鬧的梨村重歸寂寞,“產業要振興,就需要把年輕人留住,吸納新鮮血液,村子才會活躍。”陳其敏說道。那如何在青山綠水中留住鄉愁,振興產業,文化給出了答案。
文化豐富鄉村底蘊
站在由鄉賢籌資800萬修建的梨村文化禮堂前,前有雄偉筆架山,左邊硯臺鯉魚潭,兩邊似紙還有墨,呈現出文房四寶的奇特地形,與省級書法村的名號相得益彰,走進文化禮堂,書法室、乒乓球室、棋牌室、健身室、演出舞臺、省級固定室內放映點,投影儀、音響設備等一應俱全,還建有標準化的圖書室,藏書3000余冊,并配有專人管理,免費對村民開放。家風家訓館、民俗博物館內藏品琳瑯滿目,這里成為梨村鄉愁記憶的集中展示。如今村內正忙著組織人員編寫村志,梨村的文脈正不斷被完善。
“除了墨香文化和書法文化,梨村清官文化和孝悌文化也同樣保存得很完整。”梨村鄉賢陳國龍感慨道,為了讓美麗鄉村振興,梨村通過深挖文化內涵,賦詩尋景,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鄉愁記憶。“民俗館里面展出的是梨村這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前留下來的遺物,讓我們記住鄉村,更要記住鄉愁。”
梨村向來有“浙江書法村”的美譽,據浙江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永嘉縣書法家協會橋頭分會副會長陳旭鵬介紹道,梨村在2014年被評為省首批書法村,也是永嘉縣首個書法村,每到節假日,文化禮堂的書法室內,書法愛好者總會聚到此處,交流書法。今年79歲的陳建華對書法的興趣都是來源于自己的父親,陳建華告訴記者,如今村內不少建筑都留有他父親的題字。“我以前也只是個種田的,沒拿過筆,看我父親寫多了,我就逐漸就愛上了。”“在我們家,爸爸和姐姐都是書法愛好者,我從幼兒園大班就開始接觸毛筆了。”今年還在上小學的唐振翔說道,小小年紀的他如今寫得一手好字。急性子的唐芯蕊則是通過練習書法磨煉自己的性子。
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環境整治讓梨村實現村容蝶變,文化傳承則為梨村走向善治添柴加火。目前,梨村村正在規劃建設占地10多畝橋頭鎮濱水公園,還計劃建設卡丁車道、咖啡吧、燒烤一條街等商業動態區和水上娛樂區,因地制宜,做好產業融合、文旅結合文章,讓青山綠水和文化自信持續賦能鄉村振興。著眼于鄉村建設,陳其敏有著自己的規劃:“接下來我們要打造水韻廣場、商業動態區,喚回歸鄉人,尤其是年輕人,讓他們可以在家鄉的這片沃土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