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東城街道綠峰村憑借優越的地理優勢,大力發展以水果種植為核心的“四季果園”,并以此為載體打造以“采摘游”為主力軍的鄉村旅游。不僅綠了山頭,富了百姓,也為助推鄉村振興注入了“甜蜜”能量。
搭建山林圈養區 破解家禽散養難題
“村子里原先全部都是散養的家禽,現在全部圈養到山上去了。”“村委會旁邊之前有七八個旱廁,特別臭,現在都已經被打造成美麗庭院了。”走進綠峰村,從前隨處可見的散養雞鴨不見了,道路變得干凈、房前屋后煥然一新,生態宜居的美麗村莊展現在眼前。綠峰村黨支部書記李圣曉向記者講述著近幾年村內環境的變化。
跟隨著李圣曉,記者來到山林圈養區,看到一個個雞舍鴨舍被“隱蔽”在樹叢中,在雞舍外的鐵絲網上還掛上了刻有“古板相”“農家的珍品”等特色木牌。村民夏茶花是圈養區中的一位養殖戶,一大早她便忙活開來,給雞鴨喂食物、打掃養殖區等。夏茶花告訴記者,以前夏天的時候窗戶都不敢打開,家禽散養不僅散發臭氣,更是滋生了許多蠅蟲,如今環境臟亂差問題得到了解決,生活在這里也更加舒適愜意了。記者了解到,綠峰村原有幾十戶村民在房前屋后散養家禽,自今年3月份以來,綠峰村充分發揮村干部、黨員帶頭作用,多次入戶宣傳,向老百姓普及環境保護意識。如今,綠峰村利用村邊山林搭建起了圈養區,破解了家禽散養難題。
乘著環境整治之風,綠峰村全面推進人居環境整治,除了整治家禽散養,還拆除露天坑、違章棚舍等,并充分利用拆除后的邊角地打造微景觀。自今年以來,已進行邊角地綠化種植40余處,提升美麗庭院20余個。李圣曉表示,如今環境變好了,也吸引了許多周邊的村民到村內轉一轉看一看,進一步提升了村莊的知曉度。
水果種植富農家 鋪就鄉村振興“甜蜜路”
環境好了,產業發展也齊頭并進。近年來,綠峰村把發展“四季果園”作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記者見到種植戶高教囊時,他正在田間安置水管,為接下來的草莓種植做最后的準備工作。高教囊告訴記者,自己共承包了20余畝地用于種植紅美人、葡萄、草莓、小番茄等水果,在水果成熟時,一畝地收成可達三至四萬元,能帶來一定的經濟收益。
在另一側的葡萄種植基地內,綠油油的藤葉下掛滿了一串串綠如碧玉的葡萄。果園負責人戴水連正拿著剪刀、提著竹籃來回穿梭,心滿意足地采摘著枝頭的果實。記者了解到,戴水連并非綠峰村本地人,是外來的種植戶,從2016年開始在綠峰村承包了40余畝土地種植水果到現在。“現在種的是桃子、紅美人、葡萄。明年還將種李子和桑葚,保證上半年開始到下半年都能有點收入。”戴水連告訴記者,每年的6月底至10月初是葡萄成熟季,有時來田地里采摘葡萄的游客一天可達二三十人,而果園一年能接待游客近千人。
據了解,目前全村共有水果大棚170畝,種植大戶4戶。采摘游不僅帶動了農旅融合發展,也讓村民實現在家門口就業。“一天的話工作8個小時,120元。”李圣曉告訴記者,種植戶經常會叫村民來田地除草、水果打包等工作,為他們提供一定的工作機會。
如今,綠峰村還在打造屬于自己的生態公園,為村民建造一個飯后休憩的場地。“目前正在打造梅山公園,道路已經打通了,山上面土地也整平了,梅花也已經種了十來棵。”李圣曉告訴記者,村內還流轉了140畝土地將用于探索“稻魚共生”新模式。村頭到村尾有1.5公里的41老省道,接下來還將利用這條道路招商引資,打造美食一條街。未來將會把“稻魚共生”項目跟美食一條街相結合起來,為綠峰村聚攏更多的人氣,通過“農業+文化+旅游”三者相結合,打造綠峰文化,讓百姓共享鄉村振興發展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