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林鎮江楓村今年已通過“說事亭”成功化解各類矛盾糾紛40余起
在楓林鎮江楓村村口,有一座“田頭說事亭”,這里不僅是村民茶余飯后休閑聊天的地方,還是當地鎮村調解村民矛盾的一個平臺,近年來,當地依托這一平臺,通過調解委員、鄉賢能人等化解村民矛盾,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化解在基層”。
小矛盾不出村
“我這塊田當初分過來的時候,界限就已經劃好了,他把界限挖掉了,把我的田挪過去三十公分。”“你們倆種田是鄰居,就等于是兄弟一樣,低頭不見抬頭也要見,改天我和周書記到現場去幫你們看了,從哪里經過就幫你們定掉。”
在江楓村的“田頭說事亭”內,兩位村民就田壟界線問題發生了爭執,江楓村黨總支書記、矛盾調解員、當事村民以及旁聽村民齊坐說事亭里,經過調節,不到半小時時間,兩位村民便當場握手言和,一場矛盾在亭子里化解了。
江楓村村民周星斗對這種“村事村里說”的模式表示贊同不已。“說事亭建起來以后最主要的好處就是我們老百姓有些小矛盾可以直接化解在初始階段,可以讓村里長治久安。”江楓村黨總支書記周望東則表示:“用聊天的方式來化解小矛盾,這種氛圍會更加輕松。”
矛盾調解員徐益蘭從2011年退休后便一直活躍在調解一線,13年來,經她調解的矛盾數不勝數,她總結了大量的經驗,但要說到調解秘訣,徐益蘭表示唯有實事求是才能贏得老百姓的信任,她說:“農村里面的關系千絲萬縷、錯綜復雜,我們作為調解員就需要實事求是地為老百姓解決問題,要讓矛盾雙方都心服口服。”
在2019年村社規模優化調整中,楓林鎮兩個小散臟亂村兆潭村和湖西村合并改名為江楓村,并村后,原先兩個村的產業和旅游資源相繼融合,村民間偶有矛盾發生。2020年,在楓林鎮黨委的牽頭下,江楓村田頭說事亭應運而生,楓林鎮駐村片長及干部、村兩干部、網格員、黨員、村民代表和鄉賢能人紛紛加入。說事亭作為本村基層治理的一個新舉措,成員們每日到“說事亭”聽取群眾的聲音,通過各種“聲音”,及時深入群眾收集到各種群眾意見,了解村內各種矛盾糾紛,宣傳最新上級精神和政策。“老百姓可以通過這個平臺及時了解村里的情況,每個星期在這個說事亭里面,都會有村干部過來,輪流調節事情。”周望東說道。
“田頭說事亭是敞開式的,便于群眾在這里直接接觸,村干部也可以在這里跟群眾聊家常,通過聊天的方式來收集問題。”楓林鎮黨委副書記周紅權說道。
周望東表示自率先打造田頭“說事亭”以來,多年鄰里糾紛在這里得以傾訴,真正實現了讓群眾有話能說,有結能解。今年已通過“說事亭”成功化解各類矛盾糾紛40余起。
搭平臺解矛盾
聲聲有回響,事事有回應。“說事亭”是楓林鎮創新治理模式的一個縮影,而早在2019年,楓林鎮便建立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司法所、住建所、綜合行政執法中隊、巖頭法庭等基層站所入駐,推動“訪、訴、調”相互銜接、閉環管理,實現“一站式”調解化糾紛、“一窗口”辦理解民憂。今年以來,共提供免費法律咨詢182次,受理矛盾糾紛案件90余起。“我們把政務服務和社會治理融合在一起,鎮里絕大部分服務事項都可以在我們的窗口辦理,同時,我們這里還有調解室、群眾接訪室、仲裁室、家事調解室、心理咨詢室等,可以實現群眾防、訴、調相結合了,實現閉環管理。”周紅權解釋道。
“土地糾紛、房產糾紛、借貸糾紛這三類糾紛我遇到的是最多的。”作為楓林鎮專職調解員的徐知江告訴記者,“鄰里和睦是最重要的,大家不能為一些小事而吵得面紅耳赤,甚至拳腳相向。”
多年來,楓林鎮一直在深化社會治理,通過增設立紅色議事廳、矛盾調解室、家事調解室等功能室,聯動律師事務所、鄉賢組織、楓林大姐等人民調解力量,返聘退休老同志擔任鎮級專職調解員,活用聯排、聯解、聯訪方式,將矛盾吸附在最小單元,實現各類矛盾糾紛“清零”。依托基層治理四平臺、110報警服務臺等應用,強化警網協同,借助綜治視聯網、雪亮工程等互聯感知數字技術,集成調度指揮、風險研判為一體的指揮中心,深入排摸基層社會矛盾糾紛信息,快速處置。今年以來,楓林鎮通過社會面管控系統上報125起矛盾糾紛,化解率達99.2%。“我們通過多元式化解矛盾糾紛機制,聯合部門在基層化解糾紛矛盾。”周紅權說道。
“說事亭”是永嘉縣關注民情,傾聽民聲,解決民憂,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的一種新方式、一個新載體,接下來,楓林鎮將進一步深化基層治理,將“說事亭”打造成品牌進行推廣,同時持續推進“大綜合一體化”行政執法改革,提升基層治理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