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云閑今古同”。這是杜牧在詩中感嘆曾經的繁華成陳跡,而草色連空,天淡云閑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發生什么變化。當悠悠光陰游弋在風起云涌的時代,“古系列”已然成為甌越歷史文化的見證者、敘述者,是彰顯“千年商港、幸福溫州”深厚底蘊和人文魅力的重要載體。而作為千年古縣,在“古系列”保育活化工作中首當其沖,試圖讓典籍中的永嘉、文物中的永嘉、遺跡中的永嘉活態呈現。千古文化留遺韻,一代文明展新風,為此,縣融媒體中心重磅推出“千年永嘉古韻新風”探訪“古系列”大型主題采風活動。
埋藏著多少歷史記憶的碎片
文物是歷史的見證者,是前人留給我們的第一手資料。史書可以含糊其辭,但沉默的文物卻會帶我們了解最真實的過去。
永嘉作為溫州的歷史之根、文化之根,文物資源豐富多彩,目前共有國保單位57處、省保單位54處、縣保單位117處、文保點134處,其他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2685處。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我縣共登記不可移動文物3021處,占溫州全市32.3%,數量全市第一、全省第二。
據統計,永嘉縣近三年累計投入文物修繕資金4876萬元,完成近40處文保單位、登錄點修繕,推出了芙蓉古村博物館群、麗水街歷史文化街區等一批亮點。通過修繕,引入多種文化業態,將文物建筑用于參觀游覽、科研展陳、社區服務、經營服務等,推進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讓歷史文化村落美起來、活起來、富起來。
隱藏著多少無比璀璨的亮點
永嘉近年來打造了一批具有辨識度的文化特色金名片。“江南宋村”入選全省文旅“金名片”培育項目,楓林作為全市唯一入選省首批千年古城復興試點等等。今年永嘉還獲評“浙江戲曲之鄉”,永昆20多名演員參演了央視戲曲春晚。 “甌窯文化”入選首批“浙江文化標識”培育項目。
我縣還高規格成立了縣文物保護管理利用委員會,制定了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利用五年計劃。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視和指導下,建立了“百家修百屋”文物保護公益基金,近百個永商(企業、個人、商會)明確認捐金額5000余萬元,走出了社會力量參與“古系列”保護利用工作的新路徑。
永嘉將緊緊圍繞建設“千年商港、幸福溫州”的目標,按照“擁江融入、產城融合”總體思路,深挖地域特色文化資源,做足“古系列”保育活化文章,尤其重視對甌窯文化的挖掘、保護、傳承和利用,持續擦亮“甌窯文化”金名片。另外,欲通過招商引資建設羅浮雙塔文創公園,打造成為永嘉的文化地標。
蘊藏著多少古為今用的契機
市委書記劉小濤到永嘉調研“古系列”保護工作時強調,“古系列”是溫州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要切實增強做好文物保護工作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抓好古村落、古民居等“古系列”保育活化,進一步放大“甌系列”“古系列”“名系列”時代價值,彰顯獨特魅力。
不久前,縣委書記黃慧在永嘉縣文物工作會議講話中既肯定了永嘉縣持續加大文物保護的積極成效,又剖析了永嘉縣文物保護的突出問題,她指出,要深刻把握文物工作的重要性,全面增強做好文物工作的緊迫感責任感。以堅定的政治擔當、高度的責任意識和強烈的發展理念抓好文物工作,更加主動地把文物工作與共同富裕建設、推進鄉村振興等緊密結合起來,努力讓更多文物資源活起來,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增進民生福祉。
故此,縣融媒體中心為唱響主旋律,成立專題報道小組,把深度挖掘的腳步走到各鄉鎮街道,瞄準景觀村落、國保單位、古橋、古亭、古碇步、古屋等,包括非遺文化方面。利用報紙、電視、廣播、公眾號、短視頻等形式廣泛傳播,讓大家意識到“古系列”在歷經滄桑后,祖先傳留下來的綿延滋長且不朽文化,構成了我們今日共同富裕或鄉村振興的生活背景,任重而道遠,豪邁又自信。
“朝野盛文物,衣冠何翕赩”。但愿,“古系列”不再靜悄悄,在不斷保育活化的過程中,永嘉大地將出現大詩人李白所看到的類似景象:繁華遍地,美不勝收,就像畫里或夢里那般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