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知道梵高,是因為那幅著名的向日葵,雖然大多數人也不知道向日葵到底美在哪里。很多人知道梵高是藝術大師,覺得自己敬佩他,但是大多也是空懸著的敬佩,或者是敬而遠之。
藝術畢竟是少數派,梵高又是少數派中的很另類的人。他另類得很邊緣。八年內畫了八百幅畫,生前卻只賣出一幅。他一直站在世界的邊緣。所以他注定孤獨。
電影至愛《至愛梵高》以郵差之子阿爾芒帶著梵高未寄出的信探訪梵高生前認識的人,探究梵高的生死之謎為線索。其中設置的層層懸念可以看出編劇企圖以對謎底的探索,來強化電影的吸引力。然而論電影的節奏,它仍然還是算很“緩慢平靜”的藝術片。
只是全片以油畫鋪展而成的電影里那快要溢出屏幕的油畫之美,依然能帶來非常獨特而強烈的藝術體驗。
看這部電影,仿佛梵高原畫再現,仿佛走進動感畫廊,全方位地復習了梵高風格濃郁的筆觸。
如此詩意而搶眼的畫群背后,卻是一顆極端孤獨的心。
正如認識他的船夫所說的:“我想這個是多么孤獨啊,一只烏鴉也能讓他這么開心。”
烏鴉是梵高詩意畫作里的常用“意象”。這種看過去比較驚悚的動物,被梵高賦予了另類之美。
有人評論梵高的《麥田上的鴉群》:畫面極度騷動,綠色的小路在黃色麥田中深入遠方,這更增添了不安和激奮情緒,這種畫面處處流露出緊張和不祥的預兆,好像是一幅色彩和線條組成的無言絕命書。
據說梵高在《麥田上的鴉群》之后的兩個星期,即舉槍自盡。
麥田里驚飛的一群烏鴉,好像被槍聲驚嚇到一般,卻又像去奔赴一場絕對的自由。
電影從梵高生前相識的不同人的口中挖掘出梵高之死的各種成因。
有人認為他是被與他廝混過的小混混射殺,而梵高決定保護他們而犧牲自己。有人認為他不想拖累已經病重的弟弟提奧而選擇自盡——“你是你弟弟的沉重負擔,你的藝術夢想,你最真實的夢想”,還有認為它的死是他的精神病癥的使然。無論是哪一種,這背后的苦痛與無奈都是龐大到令人窒息。
無論是鳶尾花、麥田上的鴨群、星夜圖,還是向日葵,再濃烈的色彩,再扭曲的圖形,都無法掩飾他內心的孤寂與脆弱。
他的內心是一個沒有安全感的小孩。所以他筆下的鳶尾花有可愛的弧度,向日葵里藏有轉向背面隱藏自我的花朵,星星刻意般地龐大著……
他讓畫紙上的夜空扭曲著,他制造了夜空里的一個個漩渦,那么用力,那么旋轉。如此刻意如此怪異地刷自己的存在感,卻刷出了沒有方向的強烈孤獨。
他的沒有方向,他的古怪郁躁,讓他無法與這個世界溫柔相處,他和小年輕廝混又爭吵,他和最好的朋友高更撕架,最后割了自己的耳朵。大多數小鎮居民都不喜歡這個怪異的瘋子,即使那個曾經被他愛上,曾和他一起歡樂劃船的女子,最后也并沒有給她一份完整的溫柔的愛。還有,進出精神病院的路有多漫長,也許只有他自己能體會。
從不被關愛的童年開始,他短暫的一生里,滿是無從逃竄的孤獨。
那些所謂的藝術作品,之所以偉大,大抵也是因為那些作品里潛伏著太多的孤獨吧。與其說被藝術作品的美震懾,不如說你只是在作品里讀到了與自己內心相似的孤獨。
畫畫是梵高孤寂內心的出口。他可以在雨簾中作畫,可以瘋狂到不停息手中的畫筆。而另一個內心出口,就是給弟弟不斷寫信。那么多信件曾經支撐著梵高繼續著他對畫畫的熱愛。
我們在梵高的信件里,在他的畫里尋找著某種曾經缺失,或者不曾發生的美麗,而他活著的時候,卻并沒有被好好善待——“梵高死了,你們來關注他是如何死的,可是你們又有誰關心過他活著的生活。”在很多人關注他怎么死的時候,才知道原來很少人關注過他怎么活著。
他活著的時候,很少有人給過他切實的關懷。連小孩都會欺負他。他躲避孩子們的攻擊而逃離的倉惶姿態,是他最蒼涼的剪影。
為梵高的一生嘆息。嘆息深處,是撕裂般的痛感,是散不去的遺憾。然而任何一個生命個體,在世上所留下的遺憾還少嗎?
也許無論通過電影,還是他的畫畫和文字,我們都無法真正體會梵高內心深處的痛與孤獨,正如我們無法真正與另一個人感同身受一樣。
但是,我們還有感動。我們還能感動。
在一幅幅梵高的畫作里,我們去尋找曾經遺失的美好,尋找那些再也找不回來的時光。
在他那天真又脆弱,濃烈又憂傷的繪畫線條里,我們是否也可以找到那個走失的自己?
——那么天真,那么脆弱。
所以,我們熱淚盈眶,像年少時一樣。
我的一個畫家朋友看了《至愛梵高》后,給我留言說自己“哭倒在電影院”。
想到他曾于午夜時分獨自跑到KFC為畫展寫稿的經歷,就覺得在他畫畫的生涯里,想必也跟梵高一樣,為了藝術的堅持,對抗著世俗,對抗著這個世界。在梵高的畫作里,梵高的故事里,想必他也是觸碰到了那無以言說的孤寂。
作家村上春樹在《沒有女人的男人們》這本很喪的短篇小說集里曾寫過:“哪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害怕失望罷了。”關鍵是,有時世界沒有問我們你喜歡不喜歡孤獨,就已經讓我們落入孤獨的深淵。可是梵高把無可逃避的孤獨,把心中的喪,燃燒成了深情的藝術。而我們大部分男子只在喪中,高了發際線,胖了肚腩,禿了頂。
我的那個畫家朋友,大概既有“人到中年”的危機感,又在觀影時觸發了自己“在藝術上到底能達到什么境界”的茫然,所以也就只好“哭倒在電影院”了……
這樣想來,《至愛梵高》這部電影到底也是讓人在眼淚中釋放了一些憂傷,獲得些許安慰。正如梵高其實希望人們在看到他的作品時,看到的是“所思至深,所感至柔”的世界。
世間有了梵高,我們哭過之后,心底至少可以鋪展出一幅天真又有力,深沉又溫柔的畫,像向日葵一樣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