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反反復復,曾經的網紅地鶴盛鎮下家岙過路灘(也叫白鷺灘)和楠溪江其他旅游休閑地一樣受到前所沒有的沖擊,但好在村前有以攔水堰雙排碇步為中心的潺潺流水,入夏以來,每天成千上萬的游客紛紛過來避暑,迎來期待已久的旺季。
熱浪帶來的忙并快樂
戴著黑色的貝雷帽,穿著標有“大廚”字樣的對襟裳,脖子上掛著一條深色濕毛巾,白鷺灘鄉村別苑的李新華乘著晌午的空隙,與搭檔李建武在大排風前一邊涼快一邊喝著茯茶。他們說不敢在空調下愜意,等一下要連續兩三個小時在廚房里和火爐打交道。李建武介紹,盡管游客在單桌點菜價位與過去相比幾近減半,好在最近隨著避暑游客的涌入,客流量與歷史上的高峰期基本持平,為此還多招了一名當地服務員,大家快樂地忙碌著。
與古香古色的白鷺灘鄉村別苑相映成趣的是隔壁歐式建筑的白鷺居,人稱溫州牛肉大王的李西壽發現老家成為游客聚焦的休閑點,于是花四五百萬元建新房開民宿,從去年開始,一邊經營,一邊養老。上半年生意清淡,但自7月1日開始,游客爆增,沒想到空調在關鍵時刻掉鏈子,那天入住的人紛紛退房,老人家笑著說,是幸福的煩惱,好在現在早已經正常運轉。 鹿鳴館一家人面對炎熱的天氣,可謂是“傾巢出動”。父子或婆媳不僅經營民宿,還有小超市,面店,連路邊灘的麥餅生意也不放過,雖然臉曬得黝黑,不停冒汗,但那種努力的狀態令人感慨。放眼經過此地的雁楠公路,村民們紛紛搶灘占陸,經營著各式生意,如同城里的商業街那般熱鬧。
戲水帶來的“火爆”比清涼更爽
經過口口相傳,白鷺灘逐漸變成臺州、樂清等地游客避暑的天堂。烈日當空,白路灘兩岸游人如織,以流水潺潺的攔水堰為視野中心,以游琴橋之稱的雙排碇步為焦點,戲水的人們不約而同地在這里集聚,在清涼世界中,演繹著久違的狂歡與激情。
李通和夫妻經營天然居民宿,在白鷺灘小有名氣,與疫情期間“料峭”的春天相比,進入夏季每天都有客人來投宿,夫妻倆的笑容明顯增多。不少人過來是沖著戲水,所以他們的兒媳婦在村落這邊的最佳位置投資攤位,三年的租金十幾萬元,眼看著遭遇虧損,沒想到夏天火熱的天氣帶來的人流,彌補了往日的蕭條。
過了長長的碇步,是一片灘林,游客聚集,在樹蔭下賣冷飲和戲水設備擁有天時地利之便,李成義的母親、妻子、女兒,一家三代人在此招徠生意,笑容可掬。合伙人李新平笑著說,兩年租金28.6萬元,疫情的影響門可羅雀,眼光光地看著租金打水漂漂,好在暑假到來后,又恢復了原來的勃勃生機。
當地人在灘林后賣麥餅,或在鄰近出租灶臺也能掙錢。這不,李小微在自家的旱地上砌了幾個灶臺,租給游客使用。說起剛剛收到華中科技大學錄取通知書的兒子,臉上掩飾不住的興奮,還免費招待我們一個大西瓜。她說中午來租用的比晚上多些,天氣越熱越有人過來。反正是利用空余時間,又在自家附近,賺多賺少都是一個賺,平常心對待。
游客帶來的效益比打工更好
炎熱的夏日,是白鷺灘的高光時刻。該村理事會負責人李海東介紹,利用游客過來戲水的人流量,兩岸的攤位招投標年收入也比較客觀,加上縣旅投集團投資400萬元的停車場啟用以來的收費股份分成,變成了集體經濟的兩棵搖錢樹。
志鵬、成飛、谷家莊、我想靜靜等民宿順勢而上,到現擁有20來家。這個暑假都比較火爆,游客們流連忘返,除了中午11點到下午6點下水外,也喜歡在清晨或徐徐微風的夜晚,在這青山綠水間悠閑散步。這個夏天還新開張了一家龍蝦店,咖啡館也在籌建中,在家門口守望風景,在創業中把生活過成了詩。
白鷺灘讓夢想之光照進現實的努力中。過去的勞動力只能背井離鄉尋求謀生,如今已基本解決中老年勞動力的就業,也包括部分年輕人,只要找到合適的項目,比出去打工要強。據了解,生意好的民宿,一個夏季就能有十來萬的收入,拿李通和的話說:“過去不敢想的夢,現在卻恁尋常。”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對于白鷺灘人來說,夏天正是淘金挖銀的最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