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度回憶起拍攝微電影《追尋》的時光,00后大學生金恬伊腦海中浮現的,是諸多激揚的、困乏的、興奮的、跌宕的、豐盈的片段,勾連起獲獎那一刻的篤定和從容,她覺得自己證實了只要付出努力終會有所回報。
而更為重要的是,整個拍攝過程是從靈光一閃的設想,到一步步化為實際的影像,這讓她看見了自己身上蘊藏的力量。她還試圖去抓住些什么,在眼下看似非左即右的選擇中,她希望自己能像影片昆劇中展現的杜麗娘一樣,沖破桎梏,去探問眼前是否還有第三條路。
導演永昆微電影,追尋心之所向
在參加首屆“高教社杯”高等學校(本科)“用外語講中國故事”優秀短視頻作品全國交流活動的一眾參賽選手中,金恬伊一開始顯得不那么起眼。她和自己的搭檔潘佳琳,都是寧波財經學院的大一新生,面對諸多來自985、211的競爭對手,金恬伊隱隱有些緊張。
“我們先是拿了省里的一等一,然后晉級全國賽的,第一次參加省賽的時候,其實沒什么壓力,因為本身對自己的作品還是很有自信的。但是參加國賽需要現場全英文講演,一打聽,大家都是來自很優秀的學校,那心里肯定還是有點犯怵。”
但她也只能做好一切準備去應戰,在數易其稿的狀態下,金恬伊一直到比賽前一晚還在不斷調整全英文講演方案。“比賽當天是我發揮最好的一次,我跟搭檔配合也是最好的一次,所以結果出來的時候,我已經比較平靜了,更多的是感動,為我自己付出的努力感動。”
如今再回想自己比賽的過程,金恬伊顯得很輕松。但實際上,當時能參加全國總決賽的僅有39所高校,且多為國內一流頂尖院校,在這樣的“強敵環伺”中,金恬伊團隊拍攝的《追尋》最終還是憑借著深刻的立意、創新的手法、獨特的視角在41份作品中名列前茅,摘得國家一等獎與最佳劇情短片獎。
“作為永嘉人,我拍攝這個短片最先確定的主題就是我們永嘉的非遺永昆。尤其在這個繽紛繁華的現代社會,昆曲這種古老的劇種在世人看來,似乎就是應當放在博物館里,供人偶爾觀瞻,心里總是隱隱有些不平,我希望通過我們的作品來宣傳昆曲這個雅樂,讓更多的人能關注和重視昆曲的傳承與發展。”
寫劇本、腳本,做導演、指導拍攝,這些工作金恬伊此前從未著手做過,但在楠溪江露營的一次靈光乍現,讓她堅定了要把這條路走下去的信念。“一開始也沒想好到底要用怎樣的一個故事去講述,寒假里去了趟楠溪江,當地古樸的建筑一下子把我抓住了,想法蹭蹭蹭冒出來,然后一回去我就開始琢磨、打磨劇本,停不下來。”
故事的開始,是一個女孩想要學習昆曲,在師父帶領下日復一日的練習和領悟中,她逐漸找到了對昆劇中人物杜麗娘的理解,最終也逐漸在追尋中,找到了自己通往昆曲的道路。作品全程用的是小孩的視角去展現,通過小孩對昆曲的喜愛、理解、傳承,表現人物的成長。
“ 在故事中,我們著重刻畫了師徒之間的傳與承,昆曲只有在不斷傳、承及演繹傳播中才能得以發展。和杜麗娘的《游園驚夢》一樣,我在影片中同樣也是用了一個小女孩入夢的表現手法,那時候已經決定要參加比賽,所以作品我不想隨意完成,為了讓我腦海中的畫面更加精準的呈現,必然需要專業的演員,所以我還特意去找了永嘉昆劇團和專業的攝影師。團長了解到我的想法以后也非常支持,最后呈現的效果非常驚艷,整個過程我覺得特別滿足,最后我能獲獎,也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結果。”
以家鄉之美襯托永昆之美
為了拍攝這部微電影,金恬伊和搭檔做了大量前期的工作。為了實現劇本中的場景對話既能反映出昆曲之美,又能讓沒有戲曲基礎的觀眾比較易于接受,金恬伊針對臺詞、旁白做了無數次的調整,同時因為還有全英文版的要求,還要力求劇本能被翻譯成準確的英語,細致到每一個具體的鏡頭對應哪句臺詞和場景。
“因為影片的受眾還包括對昆曲不熟知的外國友人,以小孩的視角、簡單的對白能更好的幫助他們貼近昆曲。而且當時跟昆劇團對接下來,劇團的老師們日常也有其他工作安排和演出,不可能留給我們很多時間去重新拍攝,所以,在前期我們就把拍攝的道具和行程這些全部確定下來了,每個點都是我們自己去實地看過以后定下來的。”
在楠溪江各處實地考察以后,金恬伊最終把拍攝地點選在了麗水街和蒼坡古村,拍攝當天從上午一大早一直拍到了晚上九點。
“麗水街和蒼坡古村首先都有個古戲臺,是比較符合劇本當中一些場景設置。其實一開始我們有想過去一個現代化的演出場地,像大會堂那種,但是一方面當時正好是兩會前夕,場地租不到,其次成本也比較高,我想既然是演昆曲的東西,最好也是放在最符合她的位置上去展現,攝影老師最后拍起來的效果也是相當有歷史感,很厚重。”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古老的戲臺上,一把舊折扇徐徐展開,昆劇演員娓娓唱起《牡丹亭》的節選,昏黃的燈影交錯,鉤織了一個光華灼灼的戲曲世界。在影片中,以自己的方式去演繹角色,是主人公依依做出的選擇和創新,而金恬伊表示,她自己也是在導演這部影片的過程中,進一步了解到《牡丹亭》中杜麗娘的性格和內涵,那是一種熱烈的、執著追尋內心真我的不畏與勇氣。
“本故事的主角依依除了繼承麗娘的抗爭精神,更有一種孜孜以求的精神,在學習中,不斷探索和追尋角色真正的意義。而作為一名青年大學生,我們更應將這一份不屈不撓、堅守到底的精神發揚下去,為非遺傳承注入新興的力量。”
金恬伊是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生,根據專業要求,她本不必去參加這樣一場偏實踐創作類的比賽,不過按照她的性子,只要是她想嘗試的領域,任何艱難險阻都阻擋不了她。雖然剛剛步入大學生活,但她的想法卻已然十分堅定。
“我之前參加藝考也是我自己的決定,父母家人也會給我很多建議,他們也都比較尊重我的選擇。上大學以后,因為英語是我一直感興趣也擅長的領域,所以希望能一直保持并且提升這個長處。”
I deserve it(我值得擁有),這是金恬伊在比賽結束之后在朋友圈對自己說的。曾經十多歲的她有過獨自前往北京參加藝考培訓的經歷,也曾懷疑過自己手中的力量,但她猶記得這部影片在歷時數天剪輯之后,終于完工的那晚,已是凌晨一點。走出剪輯室的大門,外面下起了紛紛揚揚的雨,金恬伊忽而明白了什么,熱淚盈眶。
“我知道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達成理想的目標,但我在努力堅持著,在一步步構建自己理想的過程中,我已對結局充滿信心。”金恬伊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