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面環山,溪流自西向東悠然流淌,在暮春初夏之交,最是生機勃勃之際,乘著清風送來的芬芳氣息,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巨幅戲曲墻繪,記者知道已然來到永嘉亂彈發祥地之一的巽宅鎮小溪村。
早在2018年就創成3A景區村莊,攜亂彈盛名,且坐擁國家級水利風景區黃檀溪,位于小楠溪上游一帶的小溪村是否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否?在全域旅游中會去嘗試分一杯羹嗎?隨著政府支持力度的不斷加持,能和其他網紅點一樣奏出共同富裕的美妙音符?
五百年楓香述說村落之古
在古香古色的風雨廊軒后,那棵遮天蓋地的大樹與周邊洋氣的民房、人文氣息濃郁的文化禮堂等建筑爭奪游人的眼球。
據在廊軒把話歲月滄桑的老人們介紹,楓香屬金縷梅科,已達530多年。保護如此完整,尤其是上世紀大躍進大辦鋼鐵是幸免于難,這得益于該村耕讀風盛,村民們不僅在盛夏時樹下乘涼,更視為一方風水的象征。村委會常務副主任董忠曉說,小溪之古還體現在節孝牌坊,不少人慕名而來。
貞節淚痕洇古月,功名旌影照歸鴻。在董忠曉的引導下,參觀一老屋前的清代節孝牌坊,傳統民風得以印證。清光緒《永嘉縣志》有記載。青石結構,4柱3間樓式,鼓面雕刻有規整細膩的寶相花如意草圖案。明間額枋間嵌有匾額,南面刻“節孝”兩字,字大尺許,落款為“董圍慮妻湯氏,道光丁亥年(1827年)立春谷旦立”;北面刻“流芳百世”。
三曲戲公雞戲說亂彈之原
2017年,亂彈十姐妹上央視,這是小溪的驕傲,也是永嘉亂彈之幸事。永嘉亂彈始于清朝乾隆年間,是浙江三大亂彈之一,而小溪是永嘉亂彈的發祥地之一。該村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前山形狀酷似戲臺,曾經有人斷言:此地必出著名戲子。確實如此,無論大人小孩,不管閑時忙時都能哼上一兩句,那圓潤婉轉的亂彈之腔時時回蕩在村莊的各個角落,所以說“小溪公雞也有三曲戲”。僅僅董建標一家三代從事亂彈演出的有二十來人。
鄉賢鄭鬧鋒介紹,國民時期的董光楷先生,是村里小溪亂彈集大成者,是永嘉現代亂彈開基創業的鼻祖式人物,為小溪亂彈創下了一代輝煌,并涌現出湯岳琴孫飛姬夫婦、董希河、董三弟等讓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草根明星演員。現在每年正月里,村里會演三天三夜大戲,在外地工作、經商的村民,無論多遠都要回來與親人團聚看戲,熱熱鬧鬧過春節。前些年成立了縣亂彈協會,為進一步推廣和傳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為保護傳承“小溪亂彈”,市“非遺”傳承人、亂彈十姐妹的光榮母親孫飛姬退下舞臺后,還不忘發揮余熱,86歲高齡的她在村中組建老年戲曲班,免費教村里老人學亂彈、唱亂彈,還送“亂彈進校園”,開設亂彈興趣班,傳授亂彈技藝,培養新人,并利用節假日,開展“文化走親”、“送戲下鄉”等活動。她告訴記者:“我一生與亂彈為伴,跟亂彈有關的事都喜歡去做,從心底樂意去做。”
上百畝花生且說特產之稀
與巽宅村毗鄰的應外垟依山傍水,風光旖旎,這里有50畝新開田。村黨支部副書記董希陸直接帶記者去現場采訪63歲的種植戶董紹國。工人們在忙著耕作,董紹國原先是在外干裝璜,在村兩委的支持下承包了40畝土地種花生,用小型托拉機犁地的人工費達400元一天,一天只能耕兩畝。
董紹國當天請了20多人邊耕邊種,因為政府每畝補貼400元,所以有盼頭。預計每畝200斤,每斤10元,是一筆不菲的收入。花生是小溪的特產,細夾、飽滿、噴香,每年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
此外小溪村有肉質鮮美的田魚,口感嫩滑的烤鵝,香甜可口的上光板栗以及有機果蔬。村民董宗義曾經種植鐵皮石斛達500來畝。假日閑暇時,可邀三五好友去體驗同樣稀有的生活場景:打草鞋、磨豆腐、織布、編竹籃等日漸消失的民間技藝。
一大段琴橋游說流水之美
在老人們回憶里,半個世紀前,主要的交通工具靠舴艋船。秋夏暮晚時分,村口溪上,小船相連,船老大哼著老戲,船頭燒火做飯,裊裊炊煙,彌滿著米飯的香氣與濃濃的戲味。
2014年,投資200多萬元的文化禮堂落成,亂彈多了一個更加廣闊的舞臺。潺湲浩浩越千年,碇步凌波,看盡悲歡。古老的碇步一次次被水毀后,2017年4月1日開工,次年建成,溪水通過魚鱗狀的攔水堰,飛濺著夢幻般的水花,成為網紅打卡地。在這里,2018年、2019年連續兩年舉辦美食節,規模遠遠超過50桌,成為巽宅美食、永嘉亂彈對方宣傳的最佳途徑。
面對未來,小溪村黨支部書記董如文介紹,期待國家級水利風景區黃檀溪得以有序開發,并將充分發揮好自然田園風光及鄉村人文風情,以促進農業增收和旅游升級為目標,形成“以農促旅,以旅強農,產業互動,優勢互補”的發展新格局。水流東去,風從溪來,視野中的美好氣息催發了感慨,以《漁歌子.小溪春暮》點贊鄉村振興中的小溪村:溪栗楓香又泛青,琴橋流水亂彈亭,蝶戀季,燕輕翎,田間唱和太平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