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底,我出了一本生活散文集《生活亂彈》。這些文字都在《今日永嘉.楠溪江周末》生活版開設的《生活小調》專欄發表過,素材來源于2014年至2018年的日常生活,以及對過去生活的記憶的回放,在手機上一字字碼出來的,鮮活,且帶著自己的體溫。
我為60后,生活在世代刀耕火種的家庭。小時候,生活在農村,坐在破爛的教室里跟著半普通話半永嘉蠻話的女教師念“毛主席萬歲”“天安門上紅旗升”。書包里就兩本書,一本語文,一本算術。下課鈴一響,流著鼻涕、拖著露出腳趾的破布鞋的小伙伴便聚在一起,翻看著僅有的被我們翻爛了的連環畫,《地雷戰》《地道戰》《鐵道游擊隊》。蘸一指口水,翻一頁書,識字不多的我,只看畫面,卻入神入迷。看完一遍之后,便嚷嚷著要當書中的人物,搶著“英雄”當。
就這幾本連環畫,從一年級看到三年級,隨著識字量的增加,這幾本泛黃的舊書根本滿足不了我的閱讀欲。從小學三年級起,就迷上正式的書籍,家里沒錢,就纏著三舅舅。他每次來我家,都會給我買幾本新書。忘不了,第一本買的《打虎》,三分錢,說的是一位民兵連長為消除虎患獵殺老虎的故事。后來,迷上了魯迅、迷上了《水滸傳》……到了讀初中時,有點“不務正業”,夜間點著煤油燈讀書碼字。父親常唉聲嘆氣,父親是心疼那憑票買的煤油哩!
初一的語文課本里有一篇《社戲》,我特別喜歡文章中去看戲的情節。當時,教我的語文老師姓鄭,戴著高度近視眼鏡,說話慢條斯理。文章教完了,吩咐我們模仿《社戲》的敘述手法,寫一篇《看電影》或《看戲》的作文。我沒有看過戲,卻有去鄰近村看露天電影的經歷,便寫了一篇《看電影》,覺得特別得心應手。幾天后,在作文講評課上,鄭老師把我的文章作為范文在班上朗讀,還在作文本上打了個大大的90分,同時吸收我為作文興趣小組成員。從此,我喜歡上碼字。一年后,我的語文成績躋身全校年級段第一,氣得原來語文每次都考第一的那位女生,好幾個月不理我。讀初二時,鄭老師調走了,接手教我們語文的是章長川老師。蓄著八字胡,瘦削的身子,極像魯迅。長川老師剛剛師范畢業,他房間的書架上有很多書。我纏著他借書,纏著他給我改課外寫的作文。有了章老師的引導和鼓勵,我的閱讀量與質逐漸得到了提升,四大名著與唐詩宋詞,還有《人民文學》《萌芽》《芳草》等文學期刊,伴隨著我的整個中學時代。期間,在雜志及校刊上也發表一些“豆腐干”。
年少時喜歡閱讀和碼字的嗜好,為我之后與文字打交道的謀生之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我曾“客串”過記者、編輯。而立之年,謀一教師職業糊口。
一路走來的生活,有許許多多坎坷與無奈,但仍然沒有放棄讀書、碼字的愛好。它給我一種生活念想與工作信心,提醒自己不要墮落與憤青。換一句話說,以讀書碼字的愉悅提升生活的幸福感,以生活提高讀書碼字的興趣;生活即一面鏡子,讓我真正懂得了“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的含義。
《生活亂彈》是我工作生活以及周邊環境和社會現象的真實寫照,有著濃濃的“煙火氣“,或許你在里頭也能看見自己的影子。《生活亂彈》一書共收錄127篇文章,或抒寫親朋好友、家長里短,或敘述風花雪月、兒女情長,或描寫花草蟲魚、鄉土鄉情,或詠嘆節日節氣、四季輪回,或經歷,或見聞,或回憶,或感悟,記錄下自己人生中經歷與耳聞目睹中的赤橙黃綠、鍋碗瓢盆、蕓蕓眾生、凡人軼事、嗔言囈語,凡事凡人凡思凡感,平平淡淡到誰也不會去注意。但均透露出自己對普通生活的樂觀態度,沒有生活的牢騷,只有生活美好的煙火氣,如同陶淵明所說的“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的“煙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