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春節臨近,我家的餐桌上平添了三樣菜,鮮香可口,別有風味,不但使我飯量大增,更是體會到送菜人的濃濃情意。
一是筍干扣肉,回味無窮。筍干扣肉是溫州人過年過節的傳統菜肴,在酒席上占有“統治地位”。而好友金小南送給我的自制筍干扣肉,其味更是略勝一籌。
不久前的一個冬日早晨,清脆的手機鈴聲把我從睡夢中叫醒,小南在電話里說:“我昨天回老家,特制了幾十盒筍干扣肉,現在送你幾盒嘗嘗。”放下手機前,小南還補充一句,“這是用土豬肉做的,稍蒸即食,特別好吃。”一聽說是土豬肉做的筍干扣肉,我的睡意頓消。拿到筍干扣肉,就迫不及待地吩咐妻子中飯就蒸起來品嘗。
在中午的餐桌上,看那大海碗里的筍干扣肉,肉塊色澤紅潤晶瑩,筍干金黃鮮亮,香氣撲鼻。夾上一塊送入口中,筍香肉爛,肥而不膩,有入口即化之感。我斟了一小杯紅酒,就著筍干扣肉,覺得人間美味,莫過如此。
二是南北臘腸,各呈風味。我家的保姆張阿姨是四川自貢人,在我家已呆了17年。每年春節前,她總是從老家寄來臘腸。張阿姨說,臘腸是他丈夫用土豬肉自己加工而成的,味道與市場上購買的不一樣。四川的臘腸,紅白相間,色澤鮮明,條條飽滿。蒸熟用刀切開時,麻辣香會直搗鼻腔,嗅覺先于味覺體味到如同四川人性情的那股熱辣勁。若是愛吃辣,用四川臘腸炒蒜苗或干蒸切片,都是下酒或下飯的美味。
女兒是個吃貨,但就是不喜歡吃辣。于是,她萌發了想做一款合乎自己口味的臘腸。她去菜市場購了一塊豬后腿,在菜市場的臘腸加工點,以每斤五元加工費,灌制了廣式味臘腸。女兒自己動手,把肉腸用線結成一段段二十來公分長的小臘腸。曬制臘腸頗有講究,不能在太陽下暴曬,而是掛在通風的處慢慢晾干。 當廣式臘腸晾曬幾天后,女兒用它炒大白菜,或和雞蛋一起炒飯,臘腸的油脂滲入蔬菜或米飯中,香氣四溢,咸香中還有絲絲甜味。我端著米飯,就著臘腸,細細品味,齒頰留香。 廣式臘腸不放花椒粉,因是風干的,故此也無煙熏味,更符合溫州人的口味。
三是鮸魚鲞骨,別具特色。鮸魚是溫州人餐桌上的常菜,其做法主要有三種,用鮸魚肉做魚丸或敲魚,抑或曬鮸魚鲞。住在溫州市區的妻子表妹阿平,送來幾包鮸魚鲞骨。初看不起眼,甚至因為鮸魚肉都被剔去做魚丸了,黑褐色魚骨上依附著一點點魚肉而被我嫌棄:”你表妹怎么送魚骨頭呢。妻子說,你吃了之后再下結論。當妻子把鮸蒸骨蒸起來,我嘗了塊薄薄的魚肉,居然鮮香可口,魚骨頭松脆香酥,越嚼越有味,還是老年人補鈣佳品呢。妻子就吩咐其表妹,代買鮸魚骨曬制。
一個冬日早晨,阿平夫妻倆到溫州菜市場買來30斤的鮸魚骨,并帶上特買的醬油,送到甌北我家。他們和我妻子坐在院子里,把魚骨里面的血筋抽出來洗凈,去腥,然后把魚骨放在用醬油、生姜、白酒、白糖等香料配制好的佐料里浸泡個把小時,就可晾曬了。妻子在露臺上擱了好幾根細長的竹竿,然后小心翼翼地把一條條鮸魚骨綁上麻線,倒掛在竹竿上。看她們認真細心的樣子,真像伺候什么寶貝。經過醬汁浸泡后的鮸魚骨在溫暖的陽光下漸漸變紅,泛亮,像一片片紅葉,隨風飄蕩,散發著誘人的香味,溫暖了冬日,也溫暖了我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