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黃嶼菜頭的種植面積達到巔峰。秋分過后,全村將近1000畝的農田,幾乎家家戶戶都種上了菜頭,江岸滿坪皆綠。等到葉色轉黃褪色,便是豐收之時,農戶們全家出動,迎著江風襲面,一雙雙手在田間地里凍得通紅,他們亟待趕在船只前來采購之前準備好,把這一筐筐白嫩嫩、剛出地的蘿卜,送往溫州各縣……
這一幅幅忙碌的畫面,生長在一代黃嶼村人的記憶中。“黃嶼菜頭不用油”,對于家鄉的這張“名片”,他們都曾充滿信心熱忱,只是在之后的十多年時間里,那種驕傲變成了一種追念。
特殊的禮物
最近幾日,永嘉的楊建收到了一份特別的禮物,那是一位來自上塘南城街道黃嶼村的同窗好友張志東送給他的冬日特產——來自黃嶼村的菜頭。說實話,這份禮物并不起眼,但楊建總能在這個時節準時收到,這讓他感覺如沐春風,就忍不住發了個朋友圈。朋友圈的照片上,紅色包裝袋印有“東方土人參”“黃嶼菜頭”幾個字,下面還留有一行聯系方式。
而同一時間,在黃嶼村村委會的村黨支部副書記李好,收到了許多黃嶼菜頭的訂購電話,有從上塘、黃田、甌北各地打來的,這讓他一時之間有點摸不著頭腦,不過他還是一一為這些買家介紹了合適的農戶。“張福珍和厲小敏算是現在村里種菜頭比較多的農戶了,也一直有在銷售的。”
在永嘉縣黃嶼村,菜頭的品質一直名聲在外,“黃嶼菜頭不用油”的說法更是古已有之。黨支部書記厲秀堅聽村里年紀大的村民說過,黃嶼種植菜頭的歷史,至少已經有六七百年。“黃嶼村建村開始,就已經有菜頭的記錄了,但是什么時候出名的,還真不知道,反正在我們這一代之前,這種說法就已經有了。”
他深刻記得自己十二三歲時,每年冬天都要和父母一起,去田間地里拔菜頭。“那時候還小沒力氣,搬不了很多,菜頭一畝產出有個幾千斤的,就只能幫著拔一些,一百斤的菜頭才能換一塊錢。”而碼道頭船只往來采購菜頭的場面,則更是壯觀。“一船一船拉走,沿著江岸邊際線,一道道的全是白白的菜頭。”賣不掉的菜頭,農戶可以自行腌制成咸菜、菜頭生、菜頭糖,還可曬制成菜頭絲……幾乎可以承包未來一年的下飯菜品。在上世紀80年代,村里還辦起了蔬菜調味公司,特制菜頭條、菜頭糖進行銷售。
但這樣的記憶如今已慢慢遠去。“黃嶼菜頭雖然有名,但是價格一直上不去,一斤新鮮的菜頭賣兩塊錢,腌成菜頭糖、菜頭條了還是兩塊錢一斤,一畝地的經濟效益就兩三千,別人打工一個月就賺過來了,很不劃算,大家慢慢種的就少了。”厲秀堅坦言道。
而今在黃嶼,種菜頭雖然仍是家家戶戶的必備,但多僅限于自家品嘗,除偶爾會拿一些送給親戚朋友外,真正參與“市場交易”的已屬少見。
“你可能在市場上看到不少叫賣‘黃嶼菜頭’的,但其實那根本不是黃嶼種出來的菜頭。”據村民張福珍介紹,黃嶼種植菜頭的優勢,在于地處楠溪江下游平原地帶,村子四周皆為良田,松疏肥沃的沙土壤,通透性好、雨水足,種出的菜頭白嫩、水分多、松脆味甜,口感更佳。“黃嶼的菜頭是一刀劈下去都不帶卡殼的,別的菜頭沒有這么脆。”
但這種菜頭之間的細微差別,似乎只有農戶們還在較真了。“光是村里不同地塊種出來的菜頭,味道都不一樣,村西垟的對比村東垟的就差一些,因為東垟靠江,土壤更肥沃……”和張福珍一樣,厲小敏也是村里有著四十多年菜頭種植經驗的農戶,兩人最多時,都種了五六畝以上的菜頭。
“菜頭每年只種一季,田里其他時間可以種水稻和蔬菜,一年要耕兩次田,用的復合肥,菜頭地里不好打農藥的,根會爛掉……”那些幾十年積累下來的經驗,時時提醒著,這里是屬于他們的土地。
土地的饋贈
張福珍和厲小敏都是黃嶼土生土長的村民。70年代初,張福珍一個人帶著蜂箱開始了在全國各地轉場的日子,厲小敏則在村里的制磚廠上班。1986年,張福珍的父親去世,身為長子的他是靠種地擔起了家庭的重擔。
“那時候全國養蜂多啊,我也跟著跑出去,后來回村里種地就一直種到現在了,農村人種地也不用教,種得好不好一眼就看得出來。”
而厲小敏則是在制磚廠關門后,轉而種起了菜頭。“生產隊那時候,黃嶼一個村有三十多支生產隊,大家都種菜頭,制磚廠出來,也沒想過其他出路。”
數十年的時光就在“面朝黃土背朝天”中度過,好在這片土地從未讓他們失望。“一畝地菜頭的產量一直很穩定,品相好的菜頭可以賣到3塊錢一斤,縣城的酒店、農家樂都有過來訂購的。”張福珍說。
但量多有時候也是一種煩惱,出了土的菜頭,保鮮期只有一星期左右,尤其是黃嶼菜頭水分含量高,倘若銷售不及時,便容易發軟。“賣不了就只能腌制,不然爛地里了多可惜。”
厲小敏告訴記者,他家的菜頭走批發銷售,往年到了豐收季節,都是一車一車往外拉,腌制的菜頭條、菜頭糖也很受歡迎,但是這幾年,菜頭漸漸賣不動了。
“吃的人少了,喜歡吃菜頭條、菜頭糖的都是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以前物資匱乏,菜頭也算是個好東西,現在大家可能一頓兩頓吃一下,就不會再吃了。”這種失意,反映到現實中,就是日漸減少的種植面積。
“這幾年村里的經濟作物像火龍果、紅美人、桑葚、葡萄、茄子、芹菜、番茄等大棚作物都賣得很不錯,而且效益比菜頭高,順帶還能發展親子游、采摘游,不少村民都改種這些了。”
村民厲東友就是其中之一。六七年前,他和幾個村民一起承包了兩百余畝農田和山地,成立了一家綠優水果專業合作社,專門種植銷售中藥材、蔬菜、水果、水稻、小麥、食用菌、茶葉、番薯等等,涉及到的品類有三十多種。“全村來說,我這東西最多最全了。”但當提及菜頭時,厲東友也顯得沒什么底氣,“菜頭有是有,但是不多的,兩畝左右,一般賣1.5塊或者2塊錢一斤。”
據厲秀堅介紹,黃嶼村有著良好的農業發展條件,是我省首批省級農村示范社區,2008年前后村里先后成立了六個水果基地,全村農業收入達兩百多萬元。“土地一直是我們村最寶貴的資源,30多年前,出于對良田的保護,村子向西面的山腳下擴建形成了今天一村兩址的局面,可見村里人對土地的重視,現在村里七八百畝的田還是有的。”
只是,這其中屬于黃嶼菜頭的部分越來越少。村干部也想過不少辦法來試圖挽回這一“老品牌”的頹勢,每年都自掏腰包,制作了不少包裝袋分發給村民,這也就有了開頭的一幕。“袋子裝起來送朋友當作伴手禮,看起來稍微體面一點,對我們黃嶼菜頭也是一種宣傳嘛,今年袋子上印的是我的電話,打過來問的還挺多。”李好說道。
在“黃嶼菜頭不用油”的名聲消散之前,張福珍和厲小敏都打算把菜頭繼續種下去,他們的子女在這一畝畝的菜地喂養下,如他們所愿,已不再從事農業這種辛苦的勞作,欣慰之余,他們也帶著一點遺憾,村里種田的都是一些歲數大的老人了,那些年江岸滿坪的綠意,終究是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