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徐前進《流動的豐盈》
日常歷史學已經成為顯學,大多以地方或區域為書寫主體,濃縮到“一個小區的日常景觀”的,我之前尚未讀到過。這部《流動的豐盈》,是極有意義的。
生活在城市、城鎮里的人,住在各種各樣的小區,小區是我們最切近、最基層的行政區域。歷史學家徐前進的這部著作,選取的是自己居住其中的一個現代城市小區。這個位于城市中心的小區有些年頭了,早期的居民里有一批科學界和文化界的名人,多在大學任教,見證了國家的榮辱興衰,到了現在,小區的居民已經變得復雜了,在這里短期或長期居住的有個體戶、公務員、私企員工、國企人員、“灰暗”職業者(代發論文、私刻證件)、教師、網絡從業者,以及離別家鄉、跟隨兒女、說著方言、照看小孩或安度晚年的老人,等等。
也就是說,這個作為樣本的小區,與我們身處其中的任何一個小區,并沒有大的區別。該書講述的、呈現的現象與事實,也正如此,都是一些司空見慣、重復性極高的場景。
居民爭吵,夫妻打架;公用綠地被占用,成了蔬菜地和養雞場;快遞和外賣成了一種生活方式;到處安裝的監控器,到處張貼的小廣告;養狗與遛狗;小區書店、麻將室、聊天場所、廣場舞、消防演習、垃圾處理……徐前進用生動細致的語言描寫的這些景象,不需要我再詳細地復述,每一個人都了解、熟悉這些事情,它們構成我們的日常。
比起現象描述,我更感興趣的是,作為居民和學者,徐前進所感受、所思考的結果,以及,日常景觀敘事進入研究領域有什么意義?
這是一項實踐寫作。徐前進說,當下的日常生活的豐富性讓他著迷,這些微小的景觀可以簡化為一種制度或風俗的象征,而且具有普遍的闡釋意義。“當下”一般很難歸入歷史研究領域,長期以來,日常生活的現在時狀態被部分地或完全地排斥在宏觀歷史邏輯之外,后一個時代的人只能以間接的角度想象前一個時代的日常生活,并據此構建一種缺少日常生活基礎的歷史敘事。徐前進的實踐寫作的目的,就是彌補這種空缺。
所以,徐前進的觀察與分析,具有即時性。我認為,一個點一個點的即時性,在時間的推移中,會逐漸形成為一條連貫的線,逐漸構建成為通常認為的“過去的歷史”。
這些觀察與分析,大部分都是在場的感受加上學者的窮究才能獲得的。比如,監控器引發的技術厭惡,與科技日常應用的雙刃劍效應;比如,垃圾桶及其所屬的城市衛生體系,在日常生活中的被排斥和被邊緣化,及其在道德意義和政治意義上的反應,環衛工人經常被謳歌,但也總是被輕視;比如,小區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邊界的模糊所引發的“公”“私”討論……我得到最大啟發的,是有關樓道小廣告的論述。徐前進說,在公共景觀的的意義上,這是一種備受指責的行為,但在個體生存意義上,這種行為有獲得理解的可能。對此的默許中有迫不得已的寬容以及對謀生本能的認可。小區公共空間不斷出現的小廣告是一種孤獨個體的權力意識,有其合理性,但不是絕對的合理,也不是普遍正義的合理。在現實中,居民對于整潔環境的審美愿望最后也起到了作用,小廣告不再隨便貼在墻上,而是貼在邊邊角角。
徐前進強調了小區頻繁的流動性背后,以匿名和失序為特征的現代陌生人社會帶來的無根感。無限度流動性的一個后果是關聯性的斷裂,小區帶給我們的家園之感并不強烈,很難產生落葉歸根的感覺,在現代都市文明里,“流動的豐盈”或許也意味著“流動的匱乏”,而我們都在努力學習接納與被接納。這部作品促成我們對此進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