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
      您當前的位置 : 永嘉網   ->   文化楠溪   ->   楠溪文苑   ->  正文
      宋學的翹楚——永嘉學派

      發布時間:2021-12-23 谷峰來源: 字體:

        宋代,學統四起,義理之學勃興。宋學之中學派林立,如北宋有以王安石父子為代表的“新學”、蘇軾兄弟為代表的“蜀學”、程顥兄弟為代表的“洛”學、張載兄弟為代表的“關學”等。南宋時期,以朱熹為代表的道學,崛起于福建。同時興起的有江西陸九淵之心學,而以葉適為代表的提倡事功之學的永嘉學派也“龂龂其間”,鼎足而立,成為全國三大學派。

        永嘉學派的命名

        永嘉學派,是以地名為命名的學派。晉明帝太寧元年(323)設立永嘉郡,轄永寧(永嘉)、安固(瑞安)、橫陽(平陽)、松陽四縣,郡治永寧,后永嘉郡一名幾經改易。唐上元二年(675)改為溫州府,溫州一名自此始;唐天寶元年(742)廢州改郡,又稱永嘉郡;乾元元年(758)復郡為州,改為溫州府,五代吳越王設靖海軍,宋建炎四年(1130)復改溫州府,咸淳初(1265)改瑞安府。元明清時代均稱溫州府(路)。大概后代學者以為古代溫州曾稱永嘉,故將以葉適為代表的主張事功學說的溫州學者群,稱為“永嘉學派”或“事功學派”。

        事實上,自唐、五代后,永嘉郡一名已經消失,僅名存永嘉縣。隋開皇九年(589)改永寧縣為永嘉縣,撤安固、橫陽、樂成(樂清)三縣,并入永嘉縣達三十多年,地域相當今溫州地區。永嘉縣一名始于此,一直延續至今,且縣城(鹿城)作為溫州地區的首府之地已有1600多年。況南宋時期,溫州府治都駐在永嘉縣城區內,永嘉學派的代表人物如周行已、鄭伯熊、薛季宣、陳傅良、葉適、戴栩等大多是永嘉人,他們從事學術活動地點也都在永嘉縣城區。因此,永嘉學派之命名實際上是以永嘉縣名為界定的。但在歷史上,“永嘉”一詞已成溫州的文化符號,且對永嘉學派的地域研究應立足于溫州地區,在此名上爭議已無多大學術意義。

        永嘉學派的代表人物和學說

        “一片繁華海上頭,從來喚作小杭州”。這是北宋紹圣年間(1094-1098)溫州知州楊蟠描寫當時州治永嘉縣城的繁榮景象,說明那時溫州城市繁華,人口相當發達。南宋時期,衣冠南渡,溫州成為南宋的大后方,名門望族移居溫州之后,傳播文化,興辦教育。隨著溫州的農業、手工業發展,也促進了城鄉的商品經濟的發展,永、樂、瑞、平四縣鎮市林立,街道縱橫,農村商品經濟交流旺盛。尤其是永嘉縣城內更是商業繁盛,商賈云集,熱鬧非凡,有著“過時燈火后,簫鼓正喧闐”的夜生活。正因為當時經濟發展,文化的發達,為永嘉學派提供了誕生的基礎。

        北宋皇祐年間(1049-1054),永嘉縣人王開祖、丁昌期,瑞安縣人林石三位學者,在永嘉縣城和溫州地區興辦書院,傳播儒學,后世學者將此三人尊稱為“皇祐三先生”。三人中尤以王開祖最為突出,他在永嘉城內東山之麓開設東山書院,講學授徒,從者達數百人,影響甚巨,為永嘉道學首倡者。在他講學時,洛學的二程先生程顥、程頤尚未知名。可惜王開祖在34歲時因病早逝,僅《儒志編》一書傳世,學界稱其為儒志先生。王開祖英年早逝,在政治上、學術上未享大名,但他在思想上有突破經學的傾向,在論證不同時期性理之學的“自上而下的”范式頗具特色,對后世永嘉學者的事功思想具有啟發性。

        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來自溫州各地的周行己、許景衡、劉安節、劉安上、蔣元中、沈躬行、戴述、趙霄、張輝等九名學子赴都城汴梁太學求學,后周行己、劉安節、劉安上等人又赴洛陽求二程之學。九人探究各派儒學思想,融會貫通,兼容并包,為永嘉學的體系化、學派化奠定了基礎,史稱“元豐九先生”。元豐九先生中的周行己,是位從折衷主義走向不立門戶之見的開放式學者,他的“義利雙行”的法治思想,實用為本的人才思想,以利益為核心的貨幣思想,這些思想都已脫離了洛學的范疇,對后來的永嘉學派有著巨大影響。

        元豐九先生后,永嘉縣人鄭伯熊、鄭伯英與鄭伯謙三兄弟以進士出身,繼而起之。長兄鄭伯熊(1124-1181)字景望,后人稱敷文先生。南宋乾道年間(1165-1173),秦檜嚴禁洛學,理學瀕滅之際,鄭伯熊不畏強權,毅然在閩中印刊二程之書,親自講授洛學義理,使理學重興。鄭伯熊的學術風骨,成為當時學者的學習榜樣。清代史學家全祖望在《宋元學案·周許諸儒學案》中提到:“宋乾(道)淳(熙)之間,永嘉學者聯袂成帷,然無不以先生兄弟為渠率(領袖)。”鄭伯熊私淑周行己,學術理念主要以事功作為主線,他強調德與法并用的治理理念,主張“輕刑”觀點,表達了利益的重要性和理財對國家的重要性的認識。

        永嘉學派集大成者葉適寫于嘉定七年(1214)的《溫州新修學記》,論述了永嘉學派的淵源和演變,他將永嘉學派的思想演變和代表人物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故永嘉之學必兢省以御物欲,周作于前而鄭承于后也。”這里的周、鄭,指的是周行己和鄭伯熊。第二階段:“故永嘉之學必彌綸以通世變者,薛經其始而陳緯其終也。”這里的薛、陳,是指薛季宣和陳傅良。

        薛季宣(1134-1173),字士龍,號艮齋,學者稱艮齋先生,永嘉縣(今溫州市鹿城區)人。他是永嘉學派的核心人物。薛季宣自幼隨伯父薛弼宦游各地,接觸過岳飛、韓世忠的舊部,受到軍事知識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17歲受學于湖湘派學者袁溉,得以成才。南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以二伯父恩蔭,出任武昌縣令,乾道七年(1171)出任湖州知州。隆興二年(1164),薛季宣從武昌卸任回永嘉,在家設稚新學塾教授生徒,學生有陳傅良、王楠、陳謙等。薛季宣也主張“道不離物”的具有唯物主義傾向的思想,但他主要是明確提出了“道無本末”論,破除了中國傳統哲學中“道本器末”的教條主義;他強調功利,注重事功,認為功利是植根于人性之中,具有普遍性,但要客觀地看待功利,在“利害相生”中分析利益。薛季宣是永嘉學派的創始者,開創了制度新學,也即事功學派。他的經世致用的事功思想還體現在:反對隆興和議,依靠民兵防邊,裁減冗宦冗兵,要求合理使用人才。這些主張,在當時都是切實可行,具有真知灼見的建議。

        陳傅良(1137-1203),字君舉,號止齋,世稱止齋先生,溫州瑞安人,長期居家教書育人。乾道八年(1172),陳傅良中進士,授泰州教授。后官為皇帝起草詔令的寶謨閣待制、中書舍人、武英殿修撰等職。陳傅良學風嚴謹,學術理念為“經世致用”,反對性理空談;倫理思想主要體現于其“義不離利”且“義高于利”的論證,其政治思想主張重在務實,重在富國強兵。陳傅良為永嘉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繼承了薛季宣的事功思想,又開啟了其學生葉適集事功思想之大成,是永嘉學派中承先啟后的學術巨擘。

        永嘉學派集大成者葉適(1150-1223),字正則,號水心居士,溫州永嘉縣人(今鹿城區),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淳熙五年(1178),葉適,以殿試第二名(榜眼)開始仕宦生涯,歷任平江府觀察推官、太學博士、尚書左選郎、國子監司業、江淮制置使、通議大夫、兵部侍郎,一生出將入相,文韜武略,以自己的行動踐行了事功學說。葉適繼承和發展薛季宣、陳傅良的事功學說,以總結的方式表達了“道在器中”的唯物主義觀點,其倫理道德思想主張以事功、功利作為道德動機與道德行動的基礎,從而做到“王道”與“霸道”的統一。他是我國第一個批判傳統“抑末(工商業)厚本(農業)”的學者,認為“既無功利,則道義者乃無用之虛語”;主張通商惠工,以國家之力扶持商賈。葉適系統地總結了事功學派的觀點,推陳出新,從道統的高度確立了永嘉學術注重經世,提倡事功的哲學基礎,進一步完善了永嘉事功學派的學說體系。他批判朱熹的道統論,從根本上動搖了程朱理學。他首創“五經皆史”說,影響了南宋王應麟、明代王陽明、王世貞,清代顧炎武、章學誠等思想家、歷史學家的歷史觀。

        永嘉學派論說明確,體系完整,具體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明“夷夏之別”,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二是重視史學研究,總結歷史教訓;三是重視實際問題,研究實用之學;四是提倡經世致用、義利并舉。

        永嘉學派的影響

        永嘉學派的學者們學究天人,博古通今,不僅精通實學,而且對文、史、哲方面均有精深的研究,有著精當的見解,因此也深深地影響了后世的學子。

        ——永嘉文體影響了當時的科舉考試。永嘉諸子大多走的是科舉路子,科舉考試的文章叫時文,他們個個都是時文高手,即應試高手。以陳傅良、葉適為例,一個是居進士前列出身,一個是榜眼(進士第二名),都擅長應試文章,葉適的科舉應試文集《進卷》、陳傅良的《待遇集》都是當時讀書人的時文指導用書,每用即效。據《四庫全書提要》考證:南宋陳傅良、葉適撰寫了一本應試文寶典《八面鋒》,署名為永嘉先生。“八面鋒”書名取意為蘇東坡的“八面受敵”讀書法,東坡的讀書法,是以讀史為例,要探究事跡、史實、典章、制度等各方面內容,采取各個擊破,一遍遍地針對一個個問題專讀,恰似“八面受敵”。《八面鋒》一書專言時務,用于揣摩考題、預擬作文程式以及應試作答,創立應試文章的體裁,時稱“永嘉文體”。后由宋孝宗賜名為《永嘉先生八面鋒》,向全國推行,成為應試指南和全國的通用文本,對當時參加科舉考試順利中舉起到指導作用。在“永嘉文體”的影響下,溫州人參加科舉考試,中進士者極多,南宋一朝,僅永嘉縣就出了500多名進士。以致在當時受到其他地方的攻擊:“預說試題,陰通私書”。認為溫州人考中進士是作弊所成。

        ——對“永嘉詩派”的影響。永嘉學派的學者不僅是哲學家,也是文學家,其中尤以葉適最為突出。葉適是南宋時期的大文學家,清《四庫全書提要總目》評葉適:“在南渡卓然為一大家。”他的文學思想強調詩文必須有益于教化,主張文章“作必奇妙殊眾”、“文必己出”,不蹈襲,不模仿;反對尊古薄今的風氣,主張古今之作并重,界定了唐詩與宋詩的特點。他提倡的“自出機杼”、“有益治道”的詩學理論影響了當時的“永嘉四靈”,四靈主張“自吐性情”、直抒感受的詩論和詩風與葉適的倡導相近。葉適曾編有《四靈詩選》,選詩五百篇,刊行于世,現已佚失。經過葉適的鼓吹和指導,永嘉四靈之詩風行一時,成為當時有名的詩派。

        ——開創了“永嘉文派”。永嘉學派的代表人物雖不以文名,但都重文、能文,都有文集傳世,如周行己的《浮沚先生集》,許景衡的《橫塘集》,鄭伯熊的《鄭景望集》,薛季宣的《浪語集》等。永嘉學派的先驅們在治學的同時,重視文學的寫作,與二程的“重道輕文”迥然不同。經過永嘉學派的幾代學者的培養,散文大家葉適橫空出世。葉適既是永嘉學派的集大成者,也是南宋時期的一代文宗,著有《水心集》。葉適論文,主張“為文不能關教事,雖工無益”;另一方面強調文章要有創新,要求不模仿前人,拿出“自家物色”。集永嘉“學宗”和“文宗”一身的葉適,在傳授學問的同時也傳授文章的寫法,開啟了承傳有序的永嘉文派。據《宋元學案·水心學案》載,葉適有門人35人,其精通文學的有周南、陳耆卿、戴栩等,是為永嘉學派第一代傳人,陳耆卿的弟子吳子良、東若水為第二代傳人,吳子良的弟子舒岳祥為第三代傳人,舒岳祥的弟子戴表元為第四代傳人,也是永嘉學派在南宋的最后一代傳人。奉化人戴表元是宋末元初東南文壇的領袖,戴表元的弟子袁桷則將永嘉文派的影響帶入元代,成為元代文章巨公。永嘉文派在散文創作上主要表現為文章的體裁、風格的繼承和發展,以師門傳授的方式,傳承清晰,時間前后達百余年。永嘉文派代表了宋代散文健康發展的方向,在南宋后期獨樹一幟。

        ——豐富了浙江的人文精神。清代思想家黃宗羲評價永嘉學派是“教人就事上理會,步步著實,言之必使可行,足以開物成務”。永嘉學派的思想被時人及后人視為“功利之學”、“事功之學”,或稱為“經制之學”。所謂“經制”,即經典制度,永嘉學派的學者,特別是葉適,就是通過研究古代經典、制度,主張改革政制、興利除害。永嘉學派的根本精神,在于批判性和務實性,其批判性表現在各個方面,從思想到歷代制度、政策,都有批判,如葉適敢于深刻批判佛老精神,也敢于懷疑和批判歷代的儒家圣賢,如曾子、子思、孟子都在他的批判之列。其務實性在于處處強調學以致用、經世致用,敢于否定儒家的重義輕利、崇本抑末的思想傳統,大談事功,提出了“崇義養利”、“以義和利”、“義利雙行”的義利統一觀。永嘉學派的充滿實事求是和批判創新精神,既是對浙江傳統人文精神的繼承與發揚,也進一步豐富了浙江傳統人文精神,同時也啟蒙了明清的實學思想。

        永嘉學派的歷史地位和現代意義

        作為宋學中的理學,是當時儒家思想學說最為精密、最為完備的理論體系。作為南宋公認的三大理學流派,朱熹的道學主張“性即理”,陸九淵的心學主張“心即理”,葉適的永嘉學派主張“事即理”。如果說朱、陸的心性之學屬于儒家的“內圣”之學,那么葉適為代表的永嘉之學則是儒家的“外王”之學。永嘉學派反對空談心性,主張明達義理要“見之事功”,可以這么說,永嘉學派作為南宋的三大思想流派,它將中國傳統哲學的思維水平提升到一個新高度。另外,永嘉學派的事功學說是浙學的主要源頭和中堅力量,浙學的概念來自朱熹,他在攻擊陳傅良、葉適、陳亮等人學說時說:“江西之學只是禪,浙學卻專言功利。”由此可見,浙學首指的是永嘉學派。浙學的興起開始于“元豐九先生”,永嘉學派是宋代浙學的中堅力量,之后的元明清浙學充分吸收了永嘉學派思想和學術。基于此,永嘉學派的務實精神、工商皆本、與時偕行的創新思維,是以求實、批判、兼容、創新為要義的浙學的思想源頭。

        永嘉學派的事功學說小部分影響了明代王陽明的心學,但它是明清實學的主要淵源,明清實學主張“崇實黜虛”,具體表現為有強烈的批判精神,務實的經世思想,昌明的科學精神,明確的啟蒙意識。永嘉學派強調“物之所在,道則在焉”,注重“究心于實學”,提出了“修實政、行實德”的實踐論,由此可說中國的實學思想最初形態是從永嘉學派肇始的。永嘉學派的務實精神,“經世致用”的進取思想,為中華民族留下了一份寶貴的思想財富,同時也在中國傳統哲學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永嘉學派的學術精神體現了中國學術和浙東學術的優良傳統,它學有統緒,學有宗旨,學有創新,學有致用,對今天的文化學術乃至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借鑒意義。它給我們的啟示是辦事要務實,注重事功,不能就事論事;求道要求全,不能以偏概全;要重視創新,不能因循守舊,貴以實學開辟風氣。同時,永嘉學派的重商精神與功利主義價值觀,是現代市場經濟所必須具有的價值觀,這為培育現代市場經濟提供了精神動力,當代的市場經濟“溫州模式”的形成,是永嘉學派這一思想精神在當代的實踐證明。而當代浙商的務實能干、抱團經營、善于理財、敢于創新的精神,也根植于永嘉學派的傳統之中。

      【版權聲明】:本平臺所有原創作品版權歸永嘉縣融媒體中心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0577-67261234。若未經本單位同意,擅自將原創內容進行轉載或用于商業用途,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首JN| 狠狠干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你懂的| AA区一区二区三无码精片| 熟妇女人妻丰满少妇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无码| 老子午夜精品无码| 色综合久久精品中文字幕首页| 91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 无码国产伦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欧美成人中文字幕在线看| 中文 在线 日韩 亚洲 欧美|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久久午夜福利无码1000合集|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97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天美|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电影|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观看| 娇小性色xxxxx中文| 人妻丰满av无码中文字幕| 天堂√中文最新版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AV中文字幕电影网站| 波多野42部无码喷潮在线| 无码国产午夜福利片在线观看| 少妇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天堂中文WWW官网|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播放|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AV |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 日韩国产成人无码av毛片| 无码国产福利av私拍|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午夜不卡无码中文字幕影院| 无码毛片视频一区二区本码| 国产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不卡| 超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最大av无码网址|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码| 中文字幕日本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