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鎪、鑿、鏟、銼、磨……每一道工序,木雕師葉柱都操作過成千上萬遍,但這一次在溫州文博會上定格的作品,讓他感覺最為特別:展館里高兩米的鎮館之寶“牛轉乾坤”大雕塑,以“轉”為主題,采用太極陰陽的設計,雙牛頭尾相接、渾然一體;還有手掌大小、圓滾滾的十二生肖系列木雕敦實可愛、時尚俏皮……
這些木雕是此次葉柱和自己的文創團隊帶來的“得意之作”。以“轉”為意,代表著葉柱從木雕師轉向文創開發已有將近四五年的時間,這是一個時間標點,也意味著一點決心,要去追逐更年輕、更有潛力的消費群體。
發動一場“更迭”
葉柱的突然轉向,并非一時興起。從事木雕工作二十余年的他,手里不缺榮譽和獎項:
2016年創作的黃楊木雕作品《八仙》榮獲第六屆中國木(竹)雕優秀作品金獎;2017年創作黃楊木雕作品《童趣》榮獲第七屆中囯木(竹)雕展優秀作品金獎;2019年創作黃楊木雕作品《和氣生財》榮獲第12屆義烏國際森林產品博覽會木(竹)雕優秀作品展金獎……
名聲在外,求購者也不少,但不知在哪個被疏漏的縫隙,勾到了葉柱思索變動的心。“你上一次見到黃楊木雕是什么時候?”葉柱的發問源自困擾他許久的疑惑——是誰定義木雕作品的價值。“如果沒有更多人了解木雕,那么當過去的一套標準散場了,誰來發現這些木雕的生命力?”
在葉柱看來,這項工作很迫切。上世紀末開始,他發現本土的黃楊木已經不足以滿足市場的需求,他開始在全國范圍乃至東南亞國家采購黃楊木。“但是黃楊木生長緩慢,十年可能才長一公分,意味著黃楊木雕做一件少一件,它們出現在大眾面前的幾率就更低了。”
作為一名木雕師,葉柱十分清楚手里這些木雕作品的結局。因為價格動輒上萬元,且僅有觀賞價值,普通家庭一般不會考慮入手,只有圈子里的收藏家或一些企業家有能力承擔,以至于木雕在社會上的影響力相當有限。這在葉柱看來,心里是有所擔憂的。
“作品價格賣得高固然好,但是木雕市場如果只集中在這一小部分人,就太狹窄了,說得現實一點,等好的黃楊木都沒了,我們這樣的木雕師要去哪找生計?”由此,葉柱認定木雕不能再按照老思路做下去,而他轉向的第一步,就從“解放生產力”開始。
2001年,葉柱大膽引入了“機器作業”,嫁接現代技術,利用機器將部分勞動力從傳統手工中釋放出來,不僅提高了打胚效率,還極大地節省了成本。而在其不斷開發摸索下,2007年,第一代的機雕設備也在他創辦的永嘉木主木雕廠里成功投產。
“這原來是一臺數控立體雕刻設備,與3D打印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只要做好繪圖編程的工作,就可以雕刻出各種形象的立體或平面工藝品。”葉柱介紹,數控立體雕刻機不僅可以同時制作數個佛像等,還可以支持制作各種掛件、印章等,并對其進行批量化生產。
“一臺機器可以代替16個人,生產出來的木雕小掛件、小擺件,物美價廉,很受市場青睞。”葉柱介紹,機雕生產至今共有200多款掛飾,以車內的花生、紅棗、葫蘆等掛飾最是吸引眼球,其中花生和紅棗掛飾共賣了5萬件。
葉柱說,利用雕刻設備做一個整體框架,再進行批量化生產,不僅可以節省時間,還能進一步延長產業鏈,提高黃楊木雕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人關注木雕,促進木雕行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木雕永遠年輕
2015年開始,葉柱成立溫州木主木雕公司,他兼著匠人與商人的雙重身份,既遵循傳統的木雕制作,在藝術作品的刻畫中保持隱身,同時又不斷開啟文創產品的實驗,現身市場大潮。他的解釋是創作者要永遠保持年輕、永遠向前。
“我們原來的作品可能更多的是寫實的自然派,比如說一些放牧耕作的場景,但是這些場景距離現在的年輕人已經很遠了。”為了拉近與時代的距離,除了經常與業內人士交流外,葉柱還和樂清市職業中專合作,將學校教育和產業發展無縫對接。
“現在學生的思維跟我們是完全不一樣的,在他們身上可以看到木雕產業的未來。就拿此次文博會上展出的十二生肖系列木雕來說,其審美靈感便是來源于年輕人對萌物的追求,再搭配紳士鼠、害羞馬、富貴豬等可愛的名字,每只小動物木雕都意在捕獲年輕人的青睞。”
除卻造型上的變化,葉柱也不吝于在木料材質與顏色上做一些大膽嘗試。十二生肖系列就組合運用了兩種不同類型的木材——胡桃木和檜木,前者呈天然淺黑褐色,可以作為毛發裝飾,后者則耐腐朽,會散發芳香味,紋路美麗。
“這些搭配我們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畢竟黃楊木造價昂貴,并不適合所有產品,只要有更適合的木料,我們都會嘗試。”此外,對于今年“出圈”的唐仕女,葉柱也設計了一批可上色的木雕形象。“大家平時看到的木雕可能都是樹木原來的顏色,但是像唐俑這種造型,要有華麗的顏色才有大唐韻味。”
葉柱認為,對于一門有著數百年歷史的手工技藝,以什么樣的形式保留繼承其核心,是個必須要作答的問題。雖然他很早就通過采用機械化手段來發展批量生產,但他始終堅持用手工技藝來完成作品的最后階段。
“現在機械化能完成的部分在70%左右,剩下的30%還是交給人工,而且我要求每個樣品都是先通過人工打磨來完成,這樣一些細節才不會缺失。”
不同于市面上大部分純機械化的文創產品,葉柱覺得自己的優勢在于對木雕技藝的保留,許多作品的設計都是經過工藝大師之手,合作研發的。2020年,木主木雕公司在溫州文博會上展示的泰順廊橋微縮景觀,就是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潘成松先生設計并授權給葉柱制作的。
“我現在的定位可能更像一個‘中間商’,往兩頭牽線的感覺,這個方向是雙向延伸的,我想證明傳統技藝跟現代審美并不矛盾,木雕是可以永遠年輕的。”葉柱篤定地說道。
藝術和生活相關
在房間里安靜地雕刻,是人們想象中一名匠人的姿態——“追求市場、迎合大眾好像不是我們這一行的傳統。”但在葉柱看來,木雕是一門手藝,也是一門修行,一個人長久地在工作室默默地雕一個作品,如同一顆石子投入時代的湖泊泛起一陣漣漪。而當這顆石子被投入生活時,漣漪觸碰的每一面都會給他反應,帶來意料之外的廣闊。
去年疫情下,在家無事的葉柱制作了一只木口罩發布在抖音賬號上,隨即獲得了幾十萬的點贊,還有不少人循著這條線索找上門定制木雕產品。這種“與生活貼合”的姿態,是葉柱一直以來對文創產品的要求和期待。
在位于烏牛上葉村的溫州木主木雕公司廠房里可以看到,這里的產品價格從幾十到上萬不等,除卻一些固定擺件外,大多數產品都被賦予了實用功能。比如加入了音響和藍牙技術的伴手禮、木雕外形的充電寶以及八音盒、香薰盒、手機殼等等,這些創意作品不僅頗受市場的追捧,也成為了國內一些大型企業和各地政府機關的公關禮品。
“藝術可以不只是純詩意的、純精神性的,我希望藝術特殊的吸引力也能跟一些現實問題對接。”據了解,到去年為止,葉柱所在團隊創造的文創產品產值已經達到500萬元,平均每個月都會有新的產品投產,累計打磨過的不同樣品已超過兩萬余件。
今年年初,葉柱還創辦了溫州市簡鉅文創有限公司,作為日后文創產品開發的主要陣地。“這次文博會我們就是以簡鉅文創亮相的,把文創這一類專門拎出來,現在總體文創產品銷售已經基本上占到60%以上。”今年的溫州市文博會也給了葉柱很大的驚喜,交易額超百萬,意向訂單達到400多個,這個成績讓他更有信心把文創之路繼續走下去。
從17歲開始學藝之路,曾經的葉柱覺得創作的過程又苦又長,但他沒有放棄。現在,他已經進入對人生有掌控的階段,也更明白這份“舒適”來之不易,他既要“捍衛”也要去“宣講”,堅持用一顆木制的匠心褪去人們從城市里浮上來的燥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