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島位于楓林鎮新坊境內,不算嚴格意義上的小島,散落的灘林被秀峰奇山包圍,周邊面積有近40萬平米。島上最令人稱道的看點有兩處。一者是綠松石般明凈澄碧的江水,一者是可以自由徜徉江面的水上運動。
隔著植被,一灘碧水就迫在眼前,在這片多石的臨水岸邊,駐立著仿古式的一座座茅屋。清晨的雨落了一地后,一位青年穿著一身運動黑衣從里面走出來,登上一邊的臺階,直奔門口而來……
守一座島
跑出來的青年叫季陳星,他就住在離自然島不遠的新坊村。87年出生的他高中畢業就出去打工,先后在洛陽、寧波多地從事過各種工作。在外漂泊幾年后,他回到從小生活的楠溪江邊,并應聘了自然島水上安全教練助理的工作,卻莫名成了島上實際的“管家”,負責島內諸多“家務事”。
由于采訪那天下了雨,島上游客并不多,季陳星才正好空出時間來。在平時,除了接待游客、教授水上運動的相關安全知識外,他還主動承擔了島內的垃圾清理、器材看護等管理工作。
“雨下了以后,從上游會沖下來一些垃圾,看著可礙眼。”季陳星說,雖然處理垃圾不在他的工作職責范圍內,但他覺得自己坐著劃艇往來時,順帶勾走一些垃圾也挺省事。
久而久之,這也成了季陳星的一個習慣。“空閑的時候就去撿撿,順著水道一路上去,遇到大片的灘地就下船上去看看。”季陳星用手指著最遠到過的邊界,那是在被霧氣遮擋的矮山后面,肉眼難以辨別的地方。據他介紹,眼前這份朦朧美是這個雨季獨有的,也是差不多去年這個時候,他加入到了自然島這個大家庭。
“附近村里挺多人去面試的,大家也都比較看好旅游發展,像這樣在家門口的工作還是很難得的。”季陳星說道。
近些年來,楠溪江的旅游經濟不斷擴容。憑借著天然的環境優勢,自然島和長灘島更是被著重打造為獨特的水上“靚點”。這對季陳星來說,是不可多得的留在老家的機會。“而且家里老人歲數也大了,我留在身邊好照顧到,這里到我家就幾分鐘路。”因此,雖然這份工作的薪資不高,但能加入其中,季陳星還是覺得慶幸,“這里有很多可學的技能,也交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剛上島不久,記者一行就遇上了江南聯合創意社區成員,也是自然島負責人小銳。作為當時的面試官,小銳表示那次選拔還是經過慎重考慮的。“島上項目運作都還剛剛開始,特別需要能沉得住氣、有自覺的年輕人加入。”這一點,季陳星沒有讓她失望。
“他會很主動地去做一些事情,包括垃圾清理這塊,我們都沒有提過,但他就是義務地、很低調地去完成這些事情,現在可以看到整個自然島這里都是很清爽的。”小銳強調道。
寄一片情
也因為下過雨,江面的水位有了明顯上漲,這天,季陳星也不例外地要劃船出去“巡視”。
穿上救生衣,再套上一層雨衣,帶上垃圾袋和長柄的夾子,季陳星的裝備就這么多。劃艇和船槳當然也必不可少,這是在自然島行進最便捷的交通工具之一。
因為熱衷于運動,季陳星上手水上項目很快,雖然之前沒有經驗,但是也已經摸出了一點門道。之前,他還報名參加了當地舉行的槳板比賽,不過沒有獲得名次,賽后他還要給自己總結失敗經驗。
而面對記者要一路隨行的要求,季陳星也拍著胸脯表示,“放心,不會把你弄水里去。”在自然島,季陳星很受小朋友歡迎。夏季的旅游高峰期,會有不少親子營活動在這舉行,他則是其中被簇擁著喊“星星”的“明星教練”。
不過,相比于水面上的靈敏,生活中的季陳星要“笨拙”很多。對于自己一直在江邊撿垃圾的習慣,村里許多人的評價并不好聽,諸如“閑著沒事做”、“白費力氣”等等。這時候,季陳星往往選擇沉默以對,畢竟他好像一直是一個“多管閑事”的人。
“別人家掃地可能就掃掃家門口,我一掃就掃了一條街。”接觸過季陳星的人都會明白,這句話并不是一種夸耀,實際上,他只是覺得順手而已。但這并不代表季陳星不會“反駁”,在他看來,有時候無聲的行動比起空談的言語更能打動人心。“沒有必要解釋,就像景區有人隨地扔垃圾,我看到了,隨手撿起來,對方自己就會明白的,我想這比批評教育帶給人的印象更深。”
季陳星這種“閑不下來”的體質遺傳自他的母親。如今,母親勞作的身影還會時不時在他眼前浮現。“小時候就常常跟在老媽屁股后面在自然島那邊拾柴火,撿回來燒飯用。有時候大水把枯枝沖到樹上,我就爬上樹去夠;那時候老媽還要教我洗衣服的,這樣搓……”季陳星做著洗衣的手勢,卻半響陷入沉默,紅了眼眶。幾年前,他的母親因為患癌癥去世,曾經勞作不歇的家庭如今只剩他和老父親守著。
老家新坊一帶生產的“沙崗粉干“素來聞名,多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從曾祖父起,我家就做沙崗粉干。母親在世時,生意沒有停過,雖然生產過程很辛苦,但是人工產出來的粉干一直供不應求。”季陳星小時候也被要求學習這一套制作技術,但現在,因為人手不夠,以前的用具或扔或賣,只有那臺古式壓粉機舍不得,閑置在瓦片老房的角落里,季陳星說,這是一代人以前吃飯的家伙。
“那沙崗粉干的生意還會再撿起來嗎?”面對記者的詢問,季陳星搖搖頭,表示已斷了這一念想,“逢年過節送親友的時候可能還會做一點吧。”
在江上的時候,因為風吹日曬,季陳星的皮膚變得黝黑,和村里務農的人沒什么區別。提到沙崗粉干的時候,他突然說:“大冬天的時候手伸進冷水里,我卻困得睜不開眼睛。”因為做粉干和劃槳,季陳星的手常年用力握著,一雙手很是粗糲,這片土地在他身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也正是這片土地,召喚著曾經的游子,回歸她的懷抱。
回一份禮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季陳星認可這一說法。他不曾加入什么義工組織,一年來一直是“單打獨斗”的狀態,但自然給予的回禮也已足夠豐厚。
細數這一年來的變化,季陳星覺得自然島垃圾的數量明顯減少,偷挖采石的現象也已經絕跡。船回到岸上,眼下的這片灘林遍布石子,走起路來,會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響。初來乍到的人可能會迷失在變換交錯的乳白色陸地之間,然而眼前的這位青年閉著眼睛也能分辨出方向。
“一年四季這里的景色都不重樣,別看現在水很綠,到了冬天,都是湛藍湛藍的。”季陳星說。
這些年生態環境保護的落實帶給楠溪江的變化尤為明顯。江南聯合創意社區創始人孫海浩回顧了他對這里的印象。“在和永嘉旅游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聯合開發楠溪山水的過程中,生態要極力還原是我們的共識,這幾年‘休養生息’下來,這個地方帶給我們的驚喜也很多。”
從禁止各類污染排放、編制出臺規劃和文件到實施禁漁期……保衛楠溪江,多少年來已成為官方與民間的共識。而憑借自然的風光和漸次開放的水上項目,每年這里都能吸引一輪又一輪的游客前來度假。
據季陳星認證,這一年來,他不時有看到候鳥在此停留,前些時候,還有一對野生天鵝夫婦在此落足,“江面也會有魚跳出來,看著真舒服。”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在這里并行不悖。
而因為季陳星的身影時時在江岸邊出現,他的日常還被一些熱衷楠溪江旅游的常客記錄下來發在朋友圈,倒也成了當地一道獨特的風景。
“隔壁村有個朋友還說要一起加入,一個人變兩個人,以后我想會更多。”季陳星看過不少志愿者組織在楠溪江邊撿拾垃圾。他覺得與自己站在一起的人挺多,而他做的這些事其實微不足道,就也沒想過加入到組織中。
目前季陳星的重心更多還是放在照料家人與工作上,“接觸到了很多優秀的、有能力的人,要學的還很多嘞,如果以后這邊旅游發展起來,我也想做民宿、農家樂,但是一切都得慢慢來才行。”他說著,不好意思地笑笑,臉上流露一股大男孩的羞澀,自然島的后續發展如何,季陳星會在這里一直守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