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探訪世界各色相機,足不出戶,你在永嘉就能看到。近日,芙蓉古村驚現不同年代的攝影器材,它們是來自世界各地,產自不同年代相機,如德國萊卡、日本佳能、德國羅伯特、美國柯達等,樣式古老,非常少見。“很震撼,仿佛來到相機世界,似短暫地瀏覽過世界攝影史般。“我縣攝影愛好者小源飛俠如此說道。
芙蓉古村作為我縣旅游重點打造項目,自去年藝術駐村計劃項目啟動,便吸引了一波有趣的靈魂藝術家,也同樣吸引了一波鄉賢助力古村文旅發展。
芙蓉村鄉賢陳道轟一直關心村內發展,其所在的楠峰文旅(永嘉)有限公司,與永嘉旅游投資集團合作,于去年籌劃發起,預在村內打造博物館群,豐富本村旅游資源,提升整體旅游內涵。眼下,博物館群還在規劃建設中,未正式開放。本期小編帶你先行探訪。
“新鮮”特色藏館里的“古董”
攝影器材館,原為攝影館,設在芙蓉村東南角三星祠中。這幾天,細心的游客在芙蓉村有了一個驚喜發現,館內陳設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芙蓉三星祠始建于明萬歷年間,至今很好地保持了明末清初的浙南民居風格。四合院式的平房木構建筑,造型古樸簡潔。因此,在記者步入館內,發現此次攝影器材館設計也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了合理規劃,將古樸天然風格延續。
館內三百多件攝像器材陳列整齊,除了大件器材“圈”在正廳中房柱旁,其余則被安放在兩廊、正廳周邊等。器材大多被放在玻璃柜內,柜臺后有一塊黃色展板,講述各個相機來歷,讓人眼前一亮。
這里有來自瑞典的哈蘇,德國的林哈夫,生產于1927年的日本古木質相機、中國海鷗相機,瑞典哈蘇相機,最久遠的是1882年美國產的柯達等,讓人應接不暇,也許你能在這里直觀地了解到,世界攝影歷程,人類攝影史的變化。
楠峰文旅(永嘉)有限公司成員、展館規劃者之一的南凌告訴記者,館內藏有24件有價值有年代感的老相機,其余則是一些攝影器材配件,如生產于1923年英國的刀梅鏡頭、1930年的德國36寸航空鏡頭、1956年法國的堅無敵鏡頭、瑞士的仙娜廣角皮腔等。
此外,館內還懸掛了80幅攝影藝術作品,從多方位的視覺,充分展現了楠溪江流域的人文風情和自然風光。據聞,這些作品來自“尋找甌江山水詩之路——楠溪古韻”攝影展,值得一觀。
每件藏品背后都有故事
不少村民早早聞風而來,都震驚于這些未曾見過的攝像器材。最顯眼的莫過于長達一米多的“大炮”般鏡頭,許多人以為是天文望遠鏡。
通過該鏡頭看物,記者只看到“大門屋檐上的安全出口”,明明眼睛看得清,通過鏡頭卻非常模糊。據聞,這個是用來拍攝500米外的畫面,常被用來拍攝國家大型活動。收藏人從北京的一次拍賣會上高價所得。
這時,也有不少人會好奇: “這么多相機都是哪里來的呢?”
攝影器材都出自于南凌的一位友人老周,溫州攝影愛好者。周老師年近60,從事攝影及收藏長達40年之久。因聯系不上周老師,南凌則向記者介紹說,周老師年輕時就熱愛攝影,喜歡全世界各地拍照,也會留意當地有年代的攝影器材。他曾為美國地理雜志拍攝過封面照片,也曾與攝影團隊深入中國沙漠無人之境,拍攝獨一無二的美景。
“館內展出的,百分之八十是周老師使用過的相機及配件,其余則是他個人的收藏。”南凌介紹說,擺在正廳的哈蘇相機,是周老師幾年前從瑞士旅游所得,花費了近5萬歐元。這款哈蘇相機是定制款,后相機制造廠又私下造了兩臺,因而全世界只有三臺。還有比較珍貴的國產的海鷗牌經典相機,海鷗相機40年紀念特定款,也是他從相機收藏者那里求購而來的。
南凌告訴記者,目前,攝影器材館仍在完善中,對于館內器材介紹有待補充以及后期器材如何維護也有待解決。預計將在今年五月對外開放。
每個特色館的誕生皆源自鄉賢的力量
除攝影器材館,楠峰公司籌建的民俗館也進入收尾階段。館內陳設的大多是民國時期的生活老物件,有特色的雕刻石缸、也有工藝精湛的千工床。據聞,大多藏品也是出自該公司成員之手。
去年,陳道轟與志同道合人士創辦楠峰文旅(永嘉)有限公司,首個打造的項目便是芙蓉村博物館群。
陳道轟作為村里走出的第一批企業家之一,他樂于慈善事業,早在30年前為村老人協會捐贈了電視機、錄音機等一批辦公用品,價值約5000元。今年2月,陳道轟又帶頭給村教育基金捐贈了10萬元。
陳道轟告訴記者,近兩年,永嘉從山水文化、古村文化等文化符號中,提煉出“SONG”文化概念賦能文旅融合發展。在他看來,芙蓉村是宋文化的代表之一,身為土生土長的他,應當順應時代,助力本村的文旅發展。接下來,公司將在芙蓉村籌建票證館、宋瓷館、古石雕館等,以期提升芙蓉古村文化品位。此外,他還將利用當地楠溪江風光資源,打造花海景觀、素面廣場等,讓更多游客能感受到芙蓉古村文化,也能展示楠溪江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