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將至,各地的年味也是越來越濃。在農(nóng)村里,過年的時候總少不了各種糖果,其中,手工制作的一塊塊炒米糖特香特好吃。1月28日,我們?nèi)r頭鎮(zhèn)的一家老店炒米糖,去尋找記憶中的那份“咯嘣脆香”。
爆米花
隨著“砰”一聲響徹四方,熱氣騰騰之中,炒米正式出爐,雪白肥大的炒米被倒進大大的籮筐之中。緊接著新一爐又要開始了。打爆米的金可勉即是炒米鋪的店主人。只見他小心翼翼地將米倒進爆米花爐子內(nèi),密封蓋子,生火,然后不斷地?fù)u動爐子,一系列動作一氣呵成,非常嫻熟。記者第一次所見,心生好奇,便問老金為什么一直這么搖?老金說,這樣受熱均勻,出來的米花也會好看點,不然,容易夾生或燒焦。
金可勉將爆好的炒米全部打包送到門店。記者那里發(fā)現(xiàn),用來做炒米糖的米花有胖乎乎的,也有細(xì)白的。金可勉解釋道,細(xì)一點的是早稻米,粗的是晚稻米。用兩種米做出來的炒米糖,吃起來更松,更香。這是我多年制作炒米糖摸索出來的。
制作炒米糖得先熬糖
這炒米有了,這糖自然也不能少,而用來做炒米糖的除了麥芽糖還有白糖,按2:1的配比放入鍋中后,還要加入水和油,用文火慢慢熬制。待糖融化且能“拔”出絲來就可將炒米花倒入,說明糖有韌勁了,這樣就成了米花天然的“粘合劑”。攪拌時要關(guān)火,不然易焦。攪拌這道工序嫻熟與否十分關(guān)鍵,攪不均勻,糖塊多了,咬上去會很硬,失卻香脆。 金可勉用2把大鏟子不停地翻炒著,直到感覺火候正好時,就將炒好的米糖,傾倒在一個早已準(zhǔn)備好的長方形的糖架內(nèi),再用一根檊杖壓平壓實。然后要趁熱切,冷了就會裂開,或成粉末狀,成不方塊。但也不宜切太早,一切糖就癱;太遲了,糖脆,一刀下去迸得滿地都是。米糖半熱不冷,半干不稀的時候,才好切。將炒米糖切成小塊后,金可勉夫妻倆就分工合作進行裝袋。
金可勉說,三十多年前自己是做糕點生意的,其中就包括炒米糖,手藝也就是在那時跟老師傅學(xué)的。做炒米糖人手不用太多,夫妻倆就可以做了,因生意也不錯,后來我們就做炒米糖批發(fā),已做了30來年了。 炒米糖是楠溪流域傳統(tǒng)的年貨,廿四夜前夕,每家每戶都會制作。現(xiàn)在隨著生活條件逐步改善,做的人越來越少了。據(jù)介紹,夫婦倆一天可做200來斤,當(dāng)天基本都賣完,有時候還不夠賣。過年了,不少食客不僅自己吃,還當(dāng)伴手禮,這也是一種傳統(tǒng)了。
手工制作跟機器批量生產(chǎn)出來的炒米糖在口感上有天壤之別,金可勉做的炒米糖甜脆可口,除了門店生意外,還銷往各地。溫州、平陽、瑞安等地食客也紛紛專程驅(qū)車來買,也有寄往外地的。但畢竟是純手工制作,數(shù)量有限,隨著春節(jié)的臨近,這段時間供不應(yīng)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