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甘霖綿綿,永嘉步甲戶外的四名步友從鶴盛鎮原大矼村起步,穿行了上七八古道。
大矼村位于石桅巖景區北面,相距大約5分鐘車程。四周群山環繞,如果沒有公路相通,這里簡直就是一處桃源秘境。站在村頭環顧,一派田園牧歌景象:小黃牛在無憂無慮的吃草,農婦悠閑的牧著羊群……東北面,則是一座袖珍型的石桅巖。穿過田園,看到了與村莊連在一起的月牙形水庫,下岙水庫,幾位村民在垂釣。
村名為何叫“大矼”?向田園里勞作的老農詢問,老農說:“因為村莊的四周都是堅硬的大石,所以叫大矼。”查閱了百度,“矼”有多重讀音,讀“qiāng”時,它是“堅實”的意思,看來大矼村村名來歷名副其實。
大矼村有700多村民,以龔姓為主,建村600多年歷史,是永嘉目前非物質文化項目舞魚燈唯一的村子,舞魚燈有著400多年傳統,起源無從考證。魚燈舞蘊含村民對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年年有余、吉祥如意的憧憬和祈福。曾一度消失了40年,從2015年春節開始,大矼魚燈得到恢復。村莊優化調整后,大矼村融入了下岙村。下岙水庫像一條紐帶,彼此連著兩個融合的新村,它的一頭牽著大矼,一頭牽著下岙。
我們沿著水庫邊上的古道往東上行大約1公里,近山坳時,回頭觀望,巍峨挺拔的石桅巖就在眼前,而水庫中則呈現出一座座小島嶼,猶如千島湖勝景,妙不可言。再沿山道繼續向東上行,水庫已湮沒在靜謐的群山之中,在一埡口處,下行上百米,眼前就是一條峽谷,我們時而溯溪,時而走峽谷邊上的“驢道”,循序漸進間,一處瀑布擋住了去路,我們只能沿崎嶇陡峭的山道上行,在海拔600余米處,幾座房子已殘垣斷壁,空無一人。此處,就是自然村的所在。此情此景,想必是村民早已移民搬遷了。
再越過一個小山包,就到了此行的巔峰。踏著用石塊壘成的濕潤山路,我們只能小心翼翼下行,否則隨時都會踉蹌跌倒,山道的盡頭是鶴盛鎮爐山村的通村公路,公路下端是雁楠公路。一路行來,古道把山、水、田、湖、峽、林揉成了一個綜合體,讓人目不暇接,體味無窮。
上七八古道全程6多公里,從所處的地理位置看,大概是大矼及其鄰村巖峰等村農耕社會時,通往黃巖和樂清的必經之路。現賦打油詩一首記之。
鶴盛大矼寧謐境
清幽古道沐甘霖
石桅大小遙相應
山潤顛行謹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