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十八個搗臼畫自巖上”。現實中還真有這樣的情景,永嘉陡門溪的河床基巖上,密密麻麻分布著無數個“搗臼”,這種長在巖上的“搗臼”,是怎么形成的呢。是湍急的溪流跌水沖蝕形成的壺穴,還是第四紀冰川融水鉆蝕出來的冰臼?其實都不是,它們屬于國內非常罕見的火山巖巖臼地貌景觀,并有望成為永嘉又一個全新的山水風光旅游打卡目的地和中學地理教學基地。
從“醉石軒”到醉游巖臼
3月14日,周日,疫情消停后的第一次永嘉游。強調周日,是因為今年第一個周日和第二個周日,我都在作永嘉游,并分別在“耕讀永嘉”公眾號和《今日永嘉》報上發表了與永嘉地貌景觀有關的科普文章:《懸空胡公殿,絕壁太平巖》和《青龍山,應打造教科書式石蛋花崗巖地貌旅游目的地》。永嘉的山川巖層,作為雁蕩山世界地質公園的組成部分,每一次來,都有令人驚艷的發現。
這個周日,我跑到永嘉老孫的“醉石軒”,想好好了解一下永嘉特色的奇石種類,因為永嘉觀賞石協會準備搞一個與石頭有關的文旅活動,邀我當顧問,所以得先做點功課。老孫與中國第一本奇石專著、南宋《云林石譜》的作者杜綰是老鄉,身上有好石的基因,曾編撰過多本楠溪江奇石畫冊。正當老孫要帶我去拜訪永嘉奇石協會會長的時候,高遠兄聞訊跑了過來,讓我趕緊先去他老家陡門看看,順便喝點小酒。
高遠曾送我一本他寫的《燈下陡門》,并幾次約我到楠溪江陡門景區看看,并認定那里有非常驚艷的地貌景觀。當然,我對此也非常期待,并準備在春節期間好好的走一走,看一看。但突發的疫情,把大家都困住了。高遠說今天先粗粗地走一遭,然后再安排時間,約上大伙兒一起對陡門景區作深度游。說走咱就走啊,我們仨立即驅車往梅岙而去。
陡門梅岙,不是當年車渡過甌江的梅岙,而是真正的梅岙,萬樹梅花傲寒開。前年在微信群里看到永嘉古亭先生帶了眾多美女到梅岙賞梅,甚是羨煞。如今,春分將近,梅花沒了,但主人老陳家自釀的白酒卻有很多,屋里堆滿了酒壇子。老陳的兒子考上了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博士,尊我為前輩,今天又是新年第一次與朋友喝酒,自然高興,何況主人的酒,好喝又管夠,我喝了三四兩,而高遠兄則至少半斤多下肚了。永嘉篆刻家陳元子曾用華嚴石給高遠刻了一枚閑章,“甌上酒史”,信哉,妙哉。
酒足飯飽,我們沿陡門溪而行,正式開啟尋石之旅。一上車,“甌上酒史”就睡得不亦樂乎,不知是好久沒有“聚眾”喝酒,不勝酒力了,還是因為老陳的白酒夠勁。幸好老孫這個不是永嘉人的永嘉人,曾背著相機跑遍了整個永嘉,對永嘉的山山水水非常熟悉。迷迷糊糊中,老孫說到了,立馬驚醒、下車,下到河床里一看,整個基巖上密密麻麻的布滿了大大小小的凹坑,原本微醺的我,一下子就清醒了,而高遠酒史,則繼續讓他在車上夢回陡門。
對巖石表面的次生凹坑地貌景觀,有很多種叫法和名稱,如冰臼、巖臼、石臼、壺穴、甌穴、鍋穴、冰穴、風化坑、沖刷坑、風蝕凹槽、負球狀風化、蹄窩等等,不一而足,學術界對此并無明確定義,有關其成因,也是各執一詞。為此,有必要對這些術語及其形成機制作一番簡介,以便大家有一個基本概念。
巖石表面凹坑地貌的類型與成因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以及人類的活動,都可能在巖石表面留下次生的小型凹坑景觀。所謂次生,是相對原生的巖石凹坑而言的,如花崗巖中的晶洞、玄武巖的氣孔等,是火成巖冷凝成巖時的原生凹坑構造,形成于億萬年以前。而次生凹坑,則發生在成巖之后,時間不超過三百萬年,甚至是幾十年內的事。巖石表面的次生凹坑地貌,大致上有如下幾類。
冰臼。顧名思義,是一種與冰川作用有關的凹坑地貌,具有口小、肚大的特點,酷似水碓舂米的石臼。第四紀大陸冰川融水沿冰層的表層裂縫,自上而下,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形成滾流“水鉆”,對下面堅硬的巖石進行強烈沖擊而形成的凹坑,稱之為冰臼,亦稱冰川壺穴、冰川甌穴、冰川鍋等。冰臼的出名,源于“中國冰臼之父”、中國地科院韓同林研究員的《中國冰臼》一書,他將中國大部分巖石表面的凹坑地貌景觀都歸之為冰川遺跡,近者有慶元、磐安等地,從而大受各地旅游部門的熱捧。
巖臼。也叫石臼,中國最出名的巖臼,當屬內蒙青山花崗巖巖臼,位于赤峰克什克騰世界地質公園之中。主要分布于南坡平緩起伏的花崗巖表面,多呈橢圓形、圓形或不規則形,如臼如缸、如盆如盤、如杯如桶。口小肚大,底部平坦或微凹,周邊無進水口,但有出水口。巖臼大小不均,深淺不等,一般長1-3米,深0.3-1米,最大者長10.3米,寬6.5米,深達3.5米,巖臼的內壁陡而光滑,常見平行波狀紋凸起,俗稱“九缸十八鍋”和上帝的“抓痕”。青山巖臼的形成機理與凍融風化作用和風蝕作用有關,故也被稱為風蝕凹槽。青山巖臼集中在1000平方米的范圍內,數量有200多個。
壺穴。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名詞,因文成銅鈴山壺穴地貌景觀而為人們所熟知。壺穴是急流漩渦夾帶礫石磨蝕河床而成,多集中分布在河流和溪流上游的瀑布、跌水的陡崖下方,形狀以圓形或近圓形居多,穴壁光滑如鏡,其形似井,深度較大,底部的中心往往呈凸起狀,亦稱甌穴、石面桶、沖刷坑。唐代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描述的就是壺穴地貌。有的壺穴會出現疊加現象,形似超大的蛀牙。壺穴地貌,遍布全國,是河流溪谷中最常見的巖石凹坑地貌景觀。對非河谷中出現的壺穴,也可根據產狀,分別稱之為山坡壺穴、溶洞壺穴和海岸壺穴,或據其成因,分別稱之為河成壺穴、冰川壺穴、風化壺穴等,這也是一種以壺穴統稱各種凹坑的建議。
蹄窩。顯而易見,蹄窩的形成與動物的踩踏有關,尤以京西古道上的蹄窩最為出名,爭論也最多。在北京通往晉、冀、蒙的石灰巖古道上,散布著許多十幾厘米的圓形凹坑,有專家認為這是幾百年間運送煤炭等貨物的馱畜(如騾馬等)長期重復踩踏的結果。蹄窩的上方可出現滑動溝槽,即騾馬的鐵掌踩在斜坡上,再向下滑落形成的痕跡。因為鐵掌的硬度(5.5度)大于石灰巖的硬度(3.5-4度),故長期以往,便在巖石上留下了富有想象力的蹄窩。
風化坑。風化坑的概念可能更廣泛一些,但也非常接近于巖臼,既可以指發生于山脊、山坡上的巖臼現象,也可以指河床中不屬于壺穴地貌的凹坑景觀。其成因,主要與積水風化作用和化學風化作用有關。
上述描述巖石表面小型凹坑地貌的術語,在具體應用時并無定法,凡同一個地方的凹坑地貌,不同的專家根據成因分析,往往會采用不同的術語來描述,甚至是各抒己見,莫衷一是。如京西古道的蹄窩,就另有冰川成因的冰臼之說和暴雨沖刷形成的山坡壺穴之說等,且都言之鑿鑿。這也正是中國巖石表面小型凹坑地貌景觀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原因所在和探索的愉悅性之所在。人都有好奇心,如龍游石窟,就是一個啥也沒有的、空空如也的古代人工洞窟,但因其用途沒有定論,以致游人如織,都想一探究竟。
由于自然形成的小型凹坑地貌,主要見于花崗巖地區,所以已故的施雅風院士認為其成因,是花崗巖負球狀風化的結果。負球狀風化這一概念,源于1913年國外學者對南非南部花崗巖地區與節理有關的凹形地面曲率被剝蝕放大的過程的描述。永嘉青龍山花崗巖的石蛋地貌,是正的球狀風化,即周邊的巖石都因風化侵蝕剝離了,只留下一個“石核”(石蛋);而負的球狀風化,則是保留了周邊的巖石,只是將其中高嶺土化的長石、云母等易風化的礦物侵蝕剝離,從而留下一個個會不斷增大的凹坑。
那么,陡門溪河床基巖上出現的凹坑地貌,究竟屬于哪一種類型呢?我覺得它們可以被定義為火山巖巖臼地貌景觀。
中國首屈一指的火山巖巖臼地貌景觀
永嘉火山巖巖臼地貌景觀,位于原陡門鄉(今屬永嘉東城街道陡門社區)的門尖山南麓、上莊山村東側的陡門溪河床之中。這里溪谷河床平坦,基巖裸露于水面之上,其西側(下游)是一個陡崖,溪流奔泄而下,在陡崖下方形成深潭。這里的河床基巖都是原生巖層,巖性為白堊紀流紋質火山晶屑巖屑凝灰巖,局部可見火山角礫和火山石泡,顏色為灰白色和淺粉紅色,堅硬致密。其平坦的表面,應該是水平節理造成的。基巖上密密麻麻分布著大小不一,形狀各異,高低不同的巖臼,大部分巖臼都有積水,少數為干涸狀。形狀有圓形、近圓形、長橢圓形、牛軛形、不規則形、葫蘆形、串珠形等,如果相鄰的巖臼彼此侵蝕穿透,就出現枝杈形。巖臼的大小一般為10-80厘米,長橢圓形的長寬比在2-10之間,即長度遠大于寬度,反映巖臼長軸發育的速度遠大于短軸。一般深8-30厘米,說明其口徑發育的速度遠大于深度,即寬深比大于壺穴。
從剖面上看,巖臼的底部或平坦,或為圈椅狀,即臼壁一側高,一側低。平坦的底部中間常見密集的小疙瘩,當屬風化殘留物,有的則堆積有礫石、石塊。臼壁往往呈波浪狀、犬齒狀,少數臼壁光滑。通常都有明顯的出水口,即石臼中多余的水可以從低矮的一側流出去,而且出水口一側的風化侵蝕程度明顯高于非出水口一側。在積水面以下的巖臼側壁,風化程度要高于積水面以上部分,以致水下臼壁往往內凹,侵蝕下切作用甚至會造成巖臼呈階梯狀的“半干半濕”狀態。這一片平坦的河床有沒有可能是原來的舊河床抬升的結果,即侵蝕階地,有待進一步的研究證實。
石臼的分布似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可能受控于巖石節理的走向。石臼的雛形,有相當一部分是與火山巖中石泡(球泡)或角礫的風化脫落有關的。除了平面以外,在巖石的側面,也可見到凹坑現象,只是凹坑較淺,又無法積水,故不成氣候。
眼前的這片河床基巖,約有五六百平米,其中至少分布著500個以上的大小不等的巖臼,其密度之大,令人嘆為觀止,并足以令密集恐懼癥者卻步。由于不忍心叫醒高遠,所以我們也不知道這一帶還有沒有更為壯觀的景象,依稀記得《燈下陡門》有陡門溪“龍井”之篇,那也只能留待下次考察了。推測陡門溪的巖臼分布區,不應只限于這一處。果不其然,在下游的大岙坦村附近的河谷滾石中,就見到了多塊布滿巖臼的火山巖滾石。
陡門溪巖臼的成因,與積水風化作用和化學風化作用有關。火山碎屑巖或因節理面的薄弱環節,或因巖屑、角礫脫落而形成的初始凹坑,會出現積水并導致長石晶屑的粘土化,進而遭受風解、溶蝕,溶出鈣、鉀等化學元素,加之豐水季節河水的沖刷和冬天的凍融作用,都會加快加大凹坑的侵蝕和擴張,日積月累,便形成密集的火山巖巖臼群地貌。
巖臼群所在的基巖,高于常年的河水面,故成因與流水沖刷無關,據此可以將巖臼地貌與同一河段的壺穴地貌相區別,更何況二者的形態、特點和寬深比等參數也不一樣。永嘉地處低緯度、低海拔地區,不具備大陸冰川生成的地理氣候環境,也沒有宏觀上的冰川作用跡象,盡管陡門溪兩側的地貌有點像冰川特有的“U形谷”。《中國冰臼》認為廣東揭西石肚溪、饒平青嵐溪、福建長樂三溪河、浙江慶元后坑等地凹坑地貌都是距今二三百萬年前的大冰蓋遺跡,磐安的夾溪甚至被冠以“天下第一冰臼”。對此,學界也有不同看法,并多持河成壺穴地貌或風化坑(巖臼)的觀點。換言之,若韓老師到陡門溪考察,這里壯觀的火山巖巖臼就有可能被定性為冰臼群,對于永嘉旅游業來說,這也許是更理想的結論。
火山巖巖臼,有人習稱為風化坑,盡管二者的概念并無本質上的區別,但我覺得叫巖臼可能更貼切一些。因為溫州俗語“十八個搗臼畫自巖上”,家喻戶曉,巖臼,不但容易讓人聯想起這句俗語,而且可以形象的將“巖臼”理解成“生”自巖石上的搗臼,有助于顧名思義,見詞生義。
中國的花崗巖巖臼地貌景觀不少,除前述內蒙青山花崗巖巖臼外,還有青島嶗山花崗巖巖臼、福建白云山國家地質公園里的花崗巖巖臼等,但火山巖巖臼卻非常罕見,而且迄今未見詳細報道。藏在深谷人未識的陡門溪火山巖巖臼群的發現,為雁蕩山世界地質公園永嘉園區增添了一處全新的、乃至在全國都是首屈一指的白堊紀大陸火山巖地質地貌景觀。因此,不但可吸引專家學者的關注,而且更有望成為永嘉全域旅游的一張新名片、新景點和網紅打卡地,并可成為中學地理教學實習基地。壺穴、巖臼、風化坑等都是中學地理課的教學內容,建議永嘉中學組織學生對陡門溪火山巖巖臼地貌的基本參數,如數量、形狀、分布密度、平面尺寸、深度,長寬比和寬深比、積水深度及出水口高度等進行詳細的統計計算,并將之與壺穴地貌參數進行定量化的對比,教學相長,在收集豐富永嘉火山巖巖臼地貌景觀基礎資料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興趣和實踐能力。這正是:
永嘉巖臼天下奇,藏在深谷人未識。
賞梅再過陡門溪,游客奔走無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