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七,攤餅吃!”在橋頭鎮,素有七夕乞巧節攤餅的習俗。8月7日上午,溪心文化禮堂熱火朝天,村里的“巧媳婦”們正在文化禮堂內為大家制作可口的“七夕餅”、熬制綠豆湯。
為了讓大伙兒吃得盡興,溪心村兩委們早在前一天便買好了食材,召集原三村婦女將番薯干磨成粉,浸泡綠豆,為七夕活動做準備。昨天一大早,志愿者帶著新鮮采購的食材,早早來到禮堂。她們將制作巧餅、薄餅的米粉、番薯粉、豆芽、咸菜和豆腐絲等食材搬上桌面,大家分工合作,揉面、化紅糖水、洗菜……有條不紊的開展活動。
番薯面團揉完后,“巧媳婦”們將其切成合適的大小,包上粽葉,放到蒸籠中,慢慢大火燒開慢慢蒸。村中的大廚為了此次活動特地出山,炒制美味的薄餅餡料,大火燒熱油,依次加入蘿卜絲、肉絲、豆腐絲、咸菜,不停翻炒后進行調味。不一會兒,香噴噴的餡料就完成了。“巧媳婦”們的手上下翻飛,一個個薄餅就做好了。
“我們準備了近百斤的食材,預計制作1000來個餅供大家免費品嘗。”溪心村黨總支書記黃大考說,“今天是新村融合后首次原三村村民進行集體活動,潘羅、廣頭村的志愿者們早早就從山上下來了,她們非常積極。等下禮堂內的活動結束后,大家還要分批次把餅送到行動不便的老人手里,讓他們也嘗嘗新村的‘融合餅’。”
吃著餅,喝著綠豆湯,村民們臉上都露出了幸福的笑容。活動接近尾聲,還有村民聞訊趕來,沒有吃到現成的餅,他們也不生氣,樂呵呵地帶著分到的生面團,回家自己蒸著吃。
橋頭鎮溪心村以文化禮堂為紐帶,利用七夕傳統民俗活動,增加村民之間的互動,拉近村民之間的距離,促進民心融合,讓并村更并心,譜寫了一支全面融合、和合發展的鄉村振興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