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下清朝大宅“十一間”,由始祖林洪然建于清宣宗道光三十年(1850年),后由五子分別為生員、武師、醫師、木匠及屠工續建,耗時26年。如今第六代傳人又花了三年,將老宅改成清朝遺風的民宿,記者近日前往探訪。
六代人,情系“十一間”
作為一個有老宅情結的人,每次出行都會有意無意地去探訪一些當地的古民居、老宅院,它們歷經滄桑但又氣韻獨特,時光造就的斑駁更厚重更真實。即便是自作多情的聯翩懷想,也覺得和它們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日前,記者探訪了橋下鎮林山村的林家老宅——十一間。如果不是有人引路,一般人還真不知道,在悠遠寧靜、風景秀麗的小山村中,竟然還藏著這樣一座歲月斑駁的百年老宅。
“開門納福”,遺韻猶存
啟程之前,記者就對十一間這個老宅名稱感到好奇。電話里,從其第六代傳人林可柱處得知,老宅因正房有11間,當地人都稱之為十一間,口口相傳,便為人接受。
十一間由始祖林洪然建于清宣宗道光三十年(1850年),后由五子林孔瑤(生員)、林孔圭(武師)、林孔闔(醫師)、林孔民(木匠)、林孔望(屠工)續建,耗時26年,三代木工才完全竣工。至今已傳至第七代。2015年,主人們開始對大宅進行修繕與改造,花了近3年時間將其改成清朝遺風的民宿,取名十一間·清苑,并于2018年國慶對外試營業。
說起林山村,可能很多永嘉人都不一定有印象,但一說茗岙和鄭山便了然了,哦,是那里啊!這里還是中國著名紅學家林冠夫的故里。
毗鄰鄭山村,距離著名景點田中田2公里處,古宅就靠在外礱公路邊,遠遠就能看到石砌的高墻大院風姿卓越地矗立在一片新房之中,成為村里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老宅,宛如一幅江南水墨畫。它所透出的凝重和冷嚴,似乎在固執地堅守著一種百年傳承著的文化。不知是歷史的厚重,還是曾經百年鼎盛余韻,令記者有一種強烈的愿望,穿過時空的邃道去探知墻體斑駁,卻仍保持著莊重氣勢的老宅。
石墻下石徑狹長,腳下頑石有齡,都有著以百來計的年紀,它們馱過騾子經過羊,勤懇的老黃牛從這里走過。如今,村人還是會從這里出發歸家。只夠兩人并行,慢慢走,拒絕所有現代的車輪。東門臺前,隔石徑設有一塊照壁,經過一百多年的風吹日曬,照屏表面斑駁脫落,露出了里面的青磚。正中央還有一個大大的“福”字,鶴鹿同現,取“鶴鹿同春”之意。乍一看,照壁向外傾斜,與院墻形成一個下窄上寬之勢,其實,這正是它設計的獨特之處,余留出更多的空間,方便轎子進出,可謂匠心獨具。
修舊如舊,愛上老物
老門臺古樸大方,裝飾精美。上有門額對聯,一曰:一門天賜平安福,四海人同福貴春。橫批:旭日東升。內側則是家風梅鶴自清貴,門第書畫亦雅訓。橫批:紫氣東來。而類似的對聯,老宅里隨處可見,內容大多為修身、持家、創業、報國的特點。
跨入大院,眼前一亮,依稀可辨老宅往昔的芳華。磚石木構,白墻黑瓦,立柱飛檐……典型的江南水鄉合院式建筑,盡顯靈秀婉約的氣質。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超大道坦,約摸800平方,3893平方的大宅亦被大道坦映襯得矮小了許多。正屋面闊十一間,坐西朝東,左右廂房面闊各五間,石墻黛瓦,雕欄木樓,兩層結構。農忙時節,道坦可曬24條篾簟,煞是壯觀。道坦的地面鋪塊石,錯落有致,中央塊石排列整齊,框以豎列,鋪設成路,稱為“官道”。而這些塊石,都是當年精挑細選,用人工從外地走山路挑過來,一塊石頭就是一個銀元,林家在當時的財力和氣派可見一斑。
在“修舊如舊”的原則下,十一間仍保留正廳,立柱旁兩只搗臼仍擺放在那里,門口懸掛“耕讀傳家”匾額。廳堂寬暢,四壁、地板均由原木構成,實木桌椅,莊嚴典雅,金漆寫就的“十無益”家訓仿佛依舊響徹在此,“存心不善,風水無益;父母不孝,奉神無益;兄弟不和,交友無益;行止不端,讀書無益……”
正廳左側布置了一個老物件展廳,這些留存著老宅人生活印記的破舊老物件,如老式木柜、鵝兜、酒壺、米斗……對常人來說是只能扔進廢品站的“破爛”,可在這些后人眼中,卻都是“精品”。屋內的每一件藏品,帶著古宅生活的氣息。一代老祖留下的木床,上面鑲嵌的牛骨雕花依然完好。二代祖林孔瑤(生員)用過的竹制行李箱,與時下流行的款式不無二致。三代祖的梳妝臺上,兩面銅鏡已照不出人影。正廳左側還設有茶室、書畫室、琴棋室等各種功能用房。花亦有情,人亦有心
跨過左廂房的一道門,映入眼簾的是兩個小池,山泉從幾個酒缸壘成的噴泉處汨汨而出,見有人靠近,幾只小甲魚紛紛入水藏匿。側上方,幾畦菜地,種著時令玉米,錯落有致。稍有遺憾的是,目前并不是牡丹和桂花的花期,沒能見到林可柱口中的鎮宅之寶。牡丹,據傳是由二代祖林孔闔行醫時從洛陽帶回來的,本有兩株,后人移植不當其中一株枯萎。牡丹花開之時,甚為好看,不知從何時開始卻只開兩朵。直到這兩年老宅人氣回升,才日漸繁盛,今年更是開出10朵,花亦有情,不外如是。而同古宅同歲的金桂,則是直立墻角,樹冠遮天,每年秋天,滿樹金黃,香氣四溢,整座大宅充滿香甜之味,聽說曾有人欲出價高價購買,后人不為所動。
老宅二樓已改造成清苑的客房,冠以“牡丹”、“傲梅”、“勁松”等名,家庭房、標間、套房、榻榻米房多種房型,19間客房可同時接待五六十位客人。隔音是所有老宅都無能為力的問題,但排除這個硬傷,舒適度毋庸置疑,而獨特的入住體驗也是現代建筑所無法復制的。
加寬的走廊過道最得我心,外設廊椅,挑空而出的屋檐,氣死風燈、燈籠,這種看似隨意的搭配其實是設計師精心挑選陳列的結果。無疑是給老宅本身注入了一絲鮮活氣息。在廊椅坐下,這才體會到設計者的用心良苦——回首放眼望去,晴時,遠山含黛,豁然開朗。雨落,水線依瓦當而下,心情莫名地舒暢。讀起書來恐怕連時間的流逝都會忘卻吧。
歲月留痕,每一處宅院都笮著明顯的時代特征和烙印。十一間結構功能最齊全,恪守規制,透露出濃烈的封建家族宗法觀念氣息,當時什么身份的家庭成員住哪種房間,從哪個門口進出,走哪一條路線,涇渭分明。生員房外的走廊就明顯比其他人多十公分,多出的屋檐檐角,至今基本保存完整。相比之下,現在的什么豪華別墅、獨棟別墅簡直是弱暴了。
下一步,清苑還將聯系林山村村民閑置客房,提供長期租用的房間,滿足客人想隱居美麗山村的愿望。現實版QQ農場還沒上線,就已經有人預定,菜地認租,專人負責代種管理,線上管理,引人注目。體驗區里抓雞摸魚采摘,自助廚房里享受農旅休閑。清苑里,你和家人,將收獲一份大自然的寧靜,沉淀內心的煩躁,回歸理想的生活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