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縣決定開展2019年度“三服務、駐新村、促融合”主題活動
4月24日記者獲悉,為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健全完善鄉村治理體系,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做深做實村社規模優化調整“后半篇文章”,我縣決定開展2019年度“三服務、駐新村、促融合”主題活動,為深入推進“一帶兩城五組團”發展布局提供強勁動力和堅強保證。
活動圍繞實現新村(社區)“組織融合、人心融合、治理融合、發展融合”的基本目標,開展縣鄉領導“大掛鉤”、村社干部“大培訓”、組織運行“大提升”、新村藍圖“大謀劃”、便民服務“大提質”、集體經濟“大發展”、矛盾問題“大清零”、政策保障“大落實”等八大行動,推動領導干部走進基層摸實情、貼近群眾聽民意、解決問題凝合力,促使新村(社區)實現“科學發展、轉型發展、快速發展、高質發展”。
縣鄉領導“大掛鉤” 村社干部“大培訓”
結合“三服務”活動要求,建立縣鄉兩級領導干部“雙下沉”工作機制,縣級領導班子成員保持原村社規模優化調整工作掛鉤聯系鄉鎮(街道)不變,各掛鉤聯系1個新村;鄉鎮(街道)至少確定一名班子成員掛鉤聯系1個新村,其中鄉鎮(街道)主要負責人、新村所在片片長、新社區掛鉤聯系領導原則上掛鉤聯系1個以上轄區內新村,確保所有新村實現縣鄉領導掛鉤聯系“全覆蓋”,掛鉤時間一般為1年。同時,建立縣鄉領導干部“七一三夜”工作機制,即召開一次座談會、過一次主題黨日活動、走訪一批群眾、征求一批意見、解決一批問題、撰寫一篇日記、選樹一批典型和夜訪群眾、夜談干部、夜議問題,切實幫助新村化解難題、開拓思路、走好融合發展第一步。
按照分級負責、分類培訓的原則,采取集中培訓、跟班學習、師徒結對等形式,建立以縣領導、各鄉鎮(街道)班子成員和有關領導專家為主要成員的培訓師資庫,根據實際工作需要進行定人、定期、定向輔導。聘請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專家和優秀村黨組織書記組建“鄉村振興產業幫扶團”,分赴各地“送學上門”并開展專題培訓。各鄉鎮(街道)要逐村召開新村成立大會,所有領導干部要為新村全體黨員和干部上好“第一場黨課”和新村“發展專題課”,全面幫助村(社區)干部明確職責任務、理清發展思路,提高工作能力。
組織運行“大提升” 新村藍圖“大謀劃”
抓好《新村(社區)組織運行規范化手冊(試行)》在實際運行中有效落實,及時制定村規民約,確保各類組織議事決策、財務管理、工作例會、“三會一課”、重大事項民主協商和“五議兩公開”等制度落到實處,做到處處有章可循、治理有規可依。整合提升現有各類紅色陣地資源,新村辦公場所要基本達到“六室兩欄一廳一廣場”建設標準,社區辦公場所在參照村級紅色陣地建設標準的基礎上,基本達到“五大服務中心”功能。縱深推進“黨建聯盟”“嘉園驛站”、社區“大黨委”等系列做法,進一步強化紅色引領新村(社區)融合發展力度,以組織融合引領發展融合,確保實現新村(社區)運行不斷檔、不斷鏈。
按照“多規合一”要求,全面推進新村與縣域城鎮規劃體系相配套的建設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發展規劃。縣有關部門和鄉鎮(街道)要按照特事特辦要求,開通村莊規劃審批“綠色通道”,對村莊布點規劃調整、新村村莊規劃編制逐個審查把關,加快申報審查審批。優先安排新村道路水利、村級組織活動場所、文化禮堂、居家養老照料中心等村級項目建設,同步推進新村衛生、教育、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做到合理規劃、均衡配置、集中實施、共享使用。
便民服務“大提質” 集體經濟“大發展”
進一步完善“村務工作站”運行制度,各地各部門將結合“最多跑一次”“文化三下鄉”等服務載體,大力推行“紅色大篷車”“美麗課堂”等便民為民服務。加大智能網點布局,年底前要實現新村(社區)甌e辦便民服務終端機投放全覆蓋。統籌整合各類基層活動場所、服務陣地,常態化開展“紅色星期天”“幸福銀齡”等活動,推動新村從形式融合到實質融合。建立宣傳、文化、工青婦、司法、專科學校等重點部門“服務聯盟”,大力開展以新村為重點的“村晚”“鄰里節”“運動會”等群體性活動,切實提升群眾對新村的認同感。
各鄉鎮(街道)將對新村集體經濟情況進行一次排查摸底,全面掌握每個村的資產資源和發展優勢,因地制宜引導新村班子找準發展路子,健全完善“一村一策”,確保每個新村有造血項目、有10萬元以上經營性收入。全面開展以“百家企業商會聯村、百個機關單位科室(站所)扶村、百名黨員干部蹲村、百位在外鄉賢回村、百個高質項目強村、百名金融能手助村”為主要內容的“六百”精準攻堅行動,探索建立新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專項激勵和新村化舊債防新債機制,多渠道、組合型促進農村集體經濟又好又快增長。
矛盾問題“大清零” 政策保障“大落實”
大力開展矛盾問題“大排查大化解”行動,縣紀委縣監委、縣委政法委、縣信訪局等重點部門和各鄉鎮(街道)每月至少開展一次動態排查,對排查出的問題逐案明確責任單位,落實包案領導、承辦人員和辦結期限,堅持做到“一個案件、一名領導、一套人馬、一個方案、一抓到底”,促使問題徹底解決。全力構建“支部吹哨、站所報到”和“鎮街吹哨、部門報到”兩項機制,對村(社區)黨支部、鄉鎮(街道)黨(工)委提請解決的矛盾問題,實行部門(站所)“限期交辦”和“逾期通報”制度,確保基層矛盾明顯減少,村風民風顯著好轉。
按照原村“優惠政策不變、補助標準不降、工作力度不減”要求,在原有“六個不變”基礎上,明確“三不減三不變”:即原村部門幫扶力度不減、原村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不減、原村項目補助經費不減、原村建設項目政策保持不變、原村享有的優質公共服務資源保持不變、農民建房用地指標政策保持不變。相關部門和鄉鎮(街道)將加大對新村建設政策資金的支持力度,不折不扣落實好各項激勵保障措施,在安排生態搬遷建設項目資金,鄉村旅游、鄉村產業帶建設等鄉村振興項目資金,“一事一議”等農村扶持項目資金時,優先考慮優化調整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