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嘉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松糕松糕高又高;我請阿叔吃松糕。松糕厚,送娘舅;松糕薄,冇(無)棱角。松糕實,迎大佛;松糕松,送舅公······”若你聽到這首歌謠的時候,意味著新的一年就要到來。
小小松糕,選料講究
提起東城街道橋匯路52號的張小燕奶奶,認識的人都會想起她做的松糕。今年65歲的張奶奶,制作松糕已有20多年。她做的松糕味道軟糯香甜,口碑十分好。
每年臘月二十至正月十六,張奶奶的四合院就會變得十分熱鬧,擠滿了來自四面八方的人。那段時間里,張奶奶每天凌晨三點就要開始做松糕。她告訴記者,忙碌的時候一天做200個松糕都是很正常的,有時候要到晚上十點才結束。
至于松糕為什么這么暢銷,張奶奶害羞地說:“我的松糕沒有什么特別的,可能是選的原料和配料比較合適。”
原來張奶奶制作松糕的原料每一項都經過細心挑選,比如大米選的是晚粳米,這種米生長周期長,顆粒飽滿,吃起來香甜軟糯;紅棗要挑個大味甜的新疆大紅棗。張奶奶告訴記者:“原料中糯米和晚粳米的配比是6:4,即60斤糯米和40斤晚稻米混合,這是最完美的搭配。”另根據客人的口味,有時候會放些葡萄干。
張奶奶將調好的大米和糯米倒入臉盆,再倒入清水浸沒。浸泡一個小時之后,把奶白色的米水瀝干,晾20分鐘。等米粒完全干透再拿去磨粉。同時調制紅砂糖水,17.5斤的紅砂糖用開水泡開。張奶奶說,不要直接將紅糖和米粉混合,否則會結塊不均勻。接著把泡好的紅糖水倒入米粉里,攪拌均勻后等上一個小時,這樣松糕粉就制作好了。
在制作原料期間,張奶奶回想起以前做松糕的日子:“從前磨米粉用的是手推磨,一磨就是半天,一天只能制作十個松糕,即便手酸但依舊樂在其中。”正是因為張奶奶的耐心與執著,才有了如今美味的“張奶奶牌松糕”。
軟軟松糕,做工精細
在炊松糕前還有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就是過濾松糕粉。只見張奶奶將松糕粉倒入米篩中,仔細將粉末篩勻過濾,篩出的松糕粉精細均勻,看起來金燦燦的。之后,張奶奶拿出了一個松糕蒸籠桶,內膽為花瓣形狀,大小能夠容納2斤的松糕粉。
沒有見過炊松糕的人一定會誤以為松糕是在鍋里蒸的,但張奶奶有一個專門柴火爐。張奶奶說:“在柴火爐上蒸松糕需要4至5分鐘,火候和時間的把握非常重要,太短不容易熟,太長又會影響軟糯的口感。”
蒸好的松糕,將籠子抬出放在桌上,不要急著品嘗,再涼一會兒,用扇子把熱氣扇走,這樣一個松糕就圓滿完成了。張奶奶用小刀把松糕切成八塊,盛情邀請了每位圍觀者品嘗。咬下的第一感覺是非常軟糯,很有嚼勁,也不會黏牙,長久留香,回味無窮。而紅棗很入味,與糯米融為一體,甜度也是恰到好處。
張奶奶告訴記者,松糕的甜味可以根據個人口味調整,喜歡甜的可多加點紅糖,反之則可少放一些。若是不喜歡傳統的紅糖松糕,還能定制白糖松糕,黑米松糕,那又是另一番滋味了。
甜甜松糕,集聚人氣
平日里張奶奶的兒媳婦劉曉飛,經常幫她一起做松糕。經過長時間的耳濡目染,她也對松糕的做法頗有研究,時常拿起婆婆的器具練習做松糕。劉曉飛說:“即便按照我婆婆的手法,一道一道工序下來,最后做出來的成品,味道還是有差距。除了調配和做工上不夠精細,還少了老一輩人的情懷。”
張奶奶在做松糕以前,是在東城街道農貿市場里售賣海鮮和蔬菜,當時她做豆腐的手藝也是一絕。直至二十年前的一天,張奶奶突然想做松糕給家人們嘗嘗味道。起初自己做的松糕味道已經不錯,和市面上賣的口感并無不同,但是張奶奶仍然不滿足,認為還可以優化,繼續修改配方。在之后的日子里,張奶奶對原料的搭配嘗試了百千次,推翻了一次次試驗,才尋覓到最優配比。
香甜軟糯的松糕吸引了親朋好友到來,每一位品嘗過的人都說,張奶奶的松糕味道絕了,是品嘗過最好吃的松糕!久而久之,打響了“張奶奶牌松糕”,許多其他縣市區的食客也來這里排隊預定。逢臘八、過年、訂婚······張奶奶就會收到滿滿的訂單,價格實惠,每份松糕10元。
松糕寓意著新的一年,家人們能夠年年高升,事事如意。想來,年味就是一方小屋,一桌好菜,一盤松糕,全家人團聚一堂聊聊過去,遺忘不好的舊事,展望全新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