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色蒙蒙,7月7日長三角百家媒體看太姥活動走進中國最美的十大海島之一的崳山島。當汽車經(jīng)高速來到漁井碼頭時,記憶的碎片漫上心頭,有一種迫不及待的思緒在飛翔。
1992年春暖花開的時節(jié),和三位朋友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我們的目的地就是面朝大海的崳山島。
那天的小雨淅瀝,在秦嶼詢問碼頭出海時,遇到一位熱心的姑娘,有著梨花般的笑容,主動帶路。在一個簡陋的小小碼頭上,我們對她真誠說謝謝時,她滿是期待地說:我就是崳山島人,在秦嶼上班,如果有一天荒涼的家鄉(xiāng)變?yōu)槁糜吸c時,樂意當個免費的導游。
送我們出海的是一條木頭機動船,同行的還有若干漁民,大約行駛了10來分鐘后就能隱約可見對岸的山巒起伏。我對朋友說,五分鐘后就到了。一個五分鐘兩個五分鐘三個五分鐘過去了,船與岸的距離似乎沒有任何的改變,不知過了多久才真正靠岸。
現(xiàn)在的碼頭停滿大客車,遠處還停泊著幾乎被歲月遺忘的機動船,取而代之的是豪華版的大船,有空調(diào)有電視,軟軟的座椅你可以盡情休憩。太姥山旅游管委會的人介紹,過去走的是秦嶼嶺后碼頭,現(xiàn)在早就棄用了;過去機動船需50分鐘,如今只要25分鐘到達。
崳山島碼頭熙熙攘攘,私家車可以自由往來,不遠處是吃飯住宿的天下,由于大量游客的涌入,經(jīng)營者不需要怎么吆喝就能忙碌不停。還只是上午9點多鐘,導游粗略估計至少有5000人上島了。
我們那時過來住在漁民的家里,然后在海邊看日出,除了邀請打漁的民工外,我們是唯一外鄉(xiāng)人或觀景客,沖著大海沖著島上體驗而來。太姥山管委會的人告訴大家,這是閩東福鼎市近海的最大島嶼,22.12平方公里,因億萬年的地殼變動而形成,最聞名的莫過于天湖了。
旅游中巴在盤山小路上穿行,沿途不是低矮的樹木就是長勢誘人的青青草兒,一忽兒晴空照耀,一忽兒云霧彌漫,幾躲幾閃之后,在山的拗口停了下來,司機說天湖到了。
腳下的茶園和身旁的野草顯得粗狂,點綴其間的黃花猶如不甘屈服的生命力在努力張揚自己的個性,下面是碧波萬頃的天湖,如同放大了的鐮刀,它還有一個詩意的名兒藍月亮。頃刻之間,霧氣帶著涼涼的小水滴迎面而來,屏蔽了天湖也屏蔽了遠方,后來的客人就無緣見到它的真容它的美了。
島上的山峰終年被繚繞的云霧所籠罩,怪異的是小島上居然有巨大的淡水湖泊。那就是剛才的藍月亮和一公里外的小天湖。
我們只能在霧中穿行,要不是前面和后面有腳步聲,你會感覺這只是一個潮濕了的夢。不少人在惋惜看不到近在咫尺的風景,導游們一次次地撫慰著:朋友們,您要去想象,前面是萬畝草場,成群的牛羊在悠閑,遠處的大海浩瀚無邊風情萬種。
小天湖居于兩山之間的山坳中,沿著石階而下,路邊是成規(guī)模的相思樹,導游為了渲染氣氛,講起了愛國華僑的故事。聽著聽著,縹緲的白霧退到一邊,一汪湖水就在眼前,遠處固然朦朧,也讓人為之歡喜了。
恍惚之間見到了幾只羊和一條水泥路,導游說已經(jīng)走了一個大圈,她編了個順口溜逗趣:上看霧,下看路,左右是小樹,導游說了不算數(shù)。言外之意就是沒能讓客人看到那些絕美的風景表示無奈或歉意。
中午回到碼頭最近的馬祖村,家家戶戶在經(jīng)營與旅游相關(guān)的生意,連原來的供銷社也變成喧囂的農(nóng)家樂,有賣干鮮海產(chǎn)品的小攤,更有一波波去看天湖和沙灘的人們,雖然混亂了點,鬧哄了點,但島上的空氣都彌漫著各取所需的快樂。
返航時,我們安靜地看了天湖的專題片,一個專家做了一個實驗:一個人在天湖邊上站5分鐘,頭發(fā)沾的霧水大約是一克,按此計算,萬畝草場一年給天湖提供了300萬噸的淡水。
此前的一頭霧水在此刻豁然開朗,沒有云山霧罩,哪來的小島生活用水,哪來的天湖奇觀?其實我們看到了最美,只不過沒有發(fā)覺而已。湯海鵬/文 汪學斌/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