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一個普通的周五。鶴盛鎮上日川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有從法國遠道而來的文學藝術騎士勛章的獲得者,也有不少國家一級美術師……他們在小村的古樹下、庭院里、農田中,支起畫架,拿出畫板,手執畫筆,并時而凝望前方,時而收回視線,在畫板上涂抹,用手中的畫筆記錄下永嘉的美好。
他們正是赴邀參加“當巴黎遇上溫州—-中法藝術家溫州寫生與展覽”的中外著名畫家,5月11—25日,他們在溫州永嘉、樂清進行了為期15天的展覽、寫生與交流活動。
緣起:對永嘉山水的熱愛
溫籍畫家,現為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博士后的周建朋是此次活動的發起人。在這里出生長大的他對永嘉山水的熱愛無疑是融入到了骨子里,上日川村的“箬溪藝術村”和石桅巖的“楠溪書院”成立是他希望將藝術植入永嘉鄉村的試驗田。談起舉辦這次活動的緣由,周建朋說起了他在北京大學的一個研究課題“20世紀初歐洲的中國繪畫收藏”,在研究的過程中一次偶然的機會認識了時任法國藝術家之家協會主席的雷米·艾融,在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兩位藝術家在交談過程中談起了世界藝術格局和當今法國藝術家的困惑,也說起了共同發生在中法兩國的架上繪畫和堅持從寫生中來的傳統創作方法被邊緣化的現狀,尋求突破成了兩國藝術家的期待。
最終,“當巴黎遇上溫州——中法藝術家寫生與展覽”活動在周建朋、法國浙江商會名譽會長吳志平、策展人周蕙等人的共同努力下于2月12日法國凡爾賽拉開帷幕,凡爾賽市長德馬依爾、市政府秘書長巴爾蒙吉,法國藝術家之家協會主席雷米·艾融出席啟動儀式。吳志平表示,溫州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經濟發展迅速,在旅法溫商推動下與法國商貿往來密切。同時,溫州也是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既是甌越文化的中心,也是中國山水詩的發源地。因此,活動選址溫州,邀請20位中法藝術家至溫州開展寫生與研討活動,探討中國山水文化與西方風景文化的異同,共同創作溫州題材的藝術作品,通過中法國藝術家眼睛和畫筆呈現出審美溫州風景的別樣眼光,對中法文化交流以及對溫州文化弘揚具有特殊意義。
未來,周建朋團隊還將邀請倫敦、紐約等藝術之都的藝術家到訪溫州進行寫生交流,使得中外藝術交流的活動可以進一步常態化。開筆:楠溪山水中迸發創作靈感
5月13日,中法藝術家溫州旅游寫生市場推廣—開筆儀式在石桅巖楠溪書院舉行。隨著主禮師楠溪書院院長張如元在開筆儀式上寫下“學無止境”四個字,并許下“人要活一輩子,走一輩子、學一輩子”的美好期盼,中法藝術家寫生之旅正式開啟。其實這么說并不合適,早在11日,中法藝術家陸續入住上日川若溪藝術村,一眼便對這個位于小村印象深刻。經過連日舟車勞頓之后,很多藝術家想在村里行走,他們行走在巷道里、田埂上、屋檐下,像是在楠溪江的血管中找尋藝術的血液,除了引人入勝的山水,楠溪古村落深厚的人文底蘊也讓不少畫家驚嘆,也為藝術家們提供了絕佳的寫生環境,很快進入了忘我的創作狀態。雨中、霧里、樹旁,到處都是大家認真作畫的模樣。
國家一級美術師李江峰在采訪中告訴記者,她這是第一次來永嘉,雖然只待了一天,但她已經創作了一幅關于枇杷樹的作品,她感受到的不是擁抱這里的風景,而是被楠溪江的山水所擁抱,這激發了她的創作熱情。法國藝術家阿爾伯特·哈吉嘎乃夫很期待這次“寫生之旅”,這是他第一次來到中國,在他看來,“楠溪江還保留著難得的傳統風貌,美麗的自然風光和中國美食會給我們帶來創作的靈感。第一天來到這個地點,滿眼望去都是美景,簡直無從下手,第二天才慢慢有了感覺,逐步找到自己想畫的東西,到今天他已經畫很多的素材了,相信回去之后會在這些素材的基礎上完成一些作品!
正如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葉朝陽在致辭中講到的,楠溪江作為永嘉的母親河,就像塞納河之于巴黎。這里風光秀麗、環境優美,是中國山水詩的搖籃。永嘉還有歷史悠久、底蘊豐厚的古村落,她是溫州乃至全中國鄉村的一個代表。有別于時尚之都巴黎的城市之美,她具有獨特的、東方的中國鄉村文明之美。所以,當中法藝術家來到溫州,永嘉的楠溪江一定會帶來不一樣的審美體驗和創作靈感。
研討:明代琴山書院里的中西交流
5月14日,為期一天的《當巴黎遇上溫州》——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理論研討會在巖頭鎮麗水街琴山書院舉行,中法藝術家中主要圍繞“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的哲學背景”“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的文化背景”“地理環境對中西方繪畫藝術的影響”“詩境與畫境的結合”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
研討會在古琴吟唱和茶道表演中開始,浙江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黃河清作為研討會主持人首先拋出觀點“先有山水詩,后有山水畫”,而謝靈運作為山水詩的代表人之一,在中國山水詩發源地永嘉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名篇,這次研討會來到了山水詩的故鄉,這是巧合也是必然,必然能擦出不一樣的火花。
雷米·艾融認為,“法國藝術丟失了從寫生中獲取創作靈感的傳統,這是一場災難!蓖瑫r,幸運的是中國藝術家繼續在大自然中作畫,中國油畫在廣泛借鑒西方油畫的基礎上融入了國畫、書法元素,進行著中國油畫民族化的大膽嘗試。20位畫家來到這里,是為了參加這個前所未有的分享、對話的交流活動。他希望來自兩大繪畫傳統的畫家們走到一起,共同致力于用不同的方式看待周圍的世界,站在大自然中去描繪大自然,帶著本真的心,每天都將投入到繪畫的探險中去,重振自然繪畫。
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教師、博士夏理斌則從喬托的繪畫語言和法國印象主義的產生兩個角度入手,重點闡述了中西方藝術家的一個相似之處在于畫家在表達自身感受時與繪畫語言密切相關,而繪畫語言又與當時的社會經濟環境緊密相連。夏理斌祖籍永嘉沙頭,雖已經定居北京,但他對永嘉山水情有獨鐘,經常會回鄉創作,美麗的獅子巖、江邊的小樹叢掩映下的農舍,參天古樹圍伴著依江而立的古鎮老街,一衣碧透的楠溪江畫卷,都成了他畫中的一道景致。
寫生:享受藝術與自然、天人合一的快樂
5月15日,中法藝術家來到了江心嶼,讀“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水長長長長長長長長消”對聯感受漢子奧秘,觸古木祈求好運。隨后自由選擇風景點進行寫生,寫生的過程中,中國藝術家和法國藝術家不時進行交流,藝術家們也在翻譯志愿者的幫助下耐心地回答了好奇群眾或者藝術愛好者的提問。來江心嶼游玩的游客似乎對安德烈·布布奈爾很是好奇,紛紛圍在他的身邊看他作畫,自拍。于是小島成為了一個臨時小畫廊,游客成了觀眾,不僅是畫作,就連藝術家自己也成為了展品。
5月18日,在“海上名山、寰中絕勝”的雁蕩山,藝術家們用畫筆開始了與如同刀劈斧砍的雁蕩山的對話。安德烈·布布奈爾在峭壁邊描繪著大山。他說:“那些蟲鳴、鳥叫、風聲都像是大自然與我的耳語,我與大自然身心相融。
5月19日,在嶼北古村,藝術家娜塔莉·米耶爾不知疲倦的往返于古村,不停的表達著驚奇和贊嘆。除了古建筑之外,她還對在此生活的村民發生了興趣,她說他們也是美的一部分。也有兩位法國藝術家在創作時不喜打擾,他們選擇了在古村的一角,從那里望過去,幾座古樸的老屋,眼前一條清澈的溪流流過,人們在溪流浣洗……在他們的眼中,他們習慣自然的風景中有人、樹、屋、物關系的表現和表達,這是一種將藝術視為更高生活情趣和氣息反映的藝術觀。
在幾天的時間里,他們白天在各個地方寫生,晚上則在室內進行輕松自由的交流,分享藝術觀點,并共同完成多件藝術作品的創作過程。相同的題材,但表現手段又是如此不同,卻又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借鑒或相互建議,真正達到了“和而不同”的狀態。
15天的時間對于藝術寫生來說無疑是短暫的,但藝術家們的創作熱情讓人感動。臨行的前一天晚上,藝術家們把自己的畫作放在房間的桌上,平放在床上,或擺在住所的大廳里,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作品。
此次的寫生作品也將于今年秋天在法國巴黎凡爾賽市政廳舉辦的“中法藝術家溫州寫生作品展”中展出,將永嘉人文風光以藝術的形式傳播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