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溪江鐘靈毓秀,人杰地靈,孕育了一代代的能工巧匠,先祖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作物進行加工,制作成美食,并將制作方法一代代流傳下去。
黑黑的,像一張張塊狀薄紙;浸泡后,像一張張方形的黑木耳;燒熟后,咀嚼起來很有彈性,用現在網絡語形容,那就是QQ的。前天,記者在巽宅鎮沙埠村品嘗到了這一特殊的美味——苦楮豆腐。
苦櫧果實的外表與板栗類似,苦楮子富含淀粉,浸水脫澀后可制成苦櫧粉,進一步加工可制成苦櫧豆腐、苦櫧粉絲、苦櫧粉皮、苦櫧糕,是防暑降溫的佳品。沙埠村基本上是加工成苦楮豆腐進行食用或銷售。由于該村加工苦楮豆腐的歷史悠久,人們對于如何加工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加工出來的成品,不再帶有苦味,吃起來清香可口。
將撿到的苦楮子曬干,在傳統麥磨上礱去苦櫧外殼,然后在清水里浸泡,每天要兩次換水,經過半個月時間的浸泡,脫去了苦楮的苦澀味,然后再進行磨漿、燒煮后晾涼,切片再經三四天時間翻曬后,就可以裝袋保存了。燒煮前,要將干的苦楮豆腐進行浸泡幾個小時,泡軟了再進行燒煮,如果時間緊,可以在高壓鍋里煮10多分鐘。調料很簡單,不需要特別的配料,只要加點油、鹽即可,出鍋時,再撒上一把香蔥或加點香菜,味道就絕啦!
網上銷售,讓苦櫧豆腐走向千家萬戶
最近,巽宅鎮沙埠村的苦櫧豆腐被搬上了互聯網,在網上銷售勢頭很旺,三天時間就銷出了200多斤,創下了該村苦楮豆腐銷售的新紀錄。
今年65歲的村民毛佰權,同其他村民一樣,接過了祖輩傳下來的制作苦楮豆腐的工藝。他發現人們越來越講究養生,對于傳統的綠色美食更是青睞。到過該村的人們都知道,沙埠村歷來盛產苦楮豆腐,而這種黑乎乎的美食,卻是城里人們所難以吃到的。去年他和小舅子一起,到縉云等地去撿成熟落地的苦楮子,并向當地人以每斤4元的價格,共收購了3000多斤。
2017年年底,他的女兒試著將苦楮豆腐放到網上進行銷售,立即就引起了搶購。每斤35元的苦楮豆腐,在短短三天時間里,就將家里制作好的200多斤苦楮豆腐傾銷一空。
毛佰權告訴記者,凡是上門購買的,每斤30元,而現在放到網上銷售的,每斤價格為35元。
村會計吳春國告訴記者,眼下,全村有二十多戶制作苦櫧豆腐,產量打上萬斤。除了在村中的苦櫧林中撿拾,他們還將“手伸到了”周邊市縣。去年他和村民葉彩芝等人一起乘公交車到縉云縣撿苦楮子,一天能撿到70來斤呢!而我縣個別村子里也有苦楮樹,但他們好像沒有進行深度加工,我們便前去撿了不少過來。
殺了一頭羊,成就一片苦櫧林
沙埠村村黨支部書記吳岷岷說,該村有上千年的建村歷史,村里的宗譜就修了40代人了。歷史上該村曾經多災多難,經歷過山體塌方、洪水沖刷,將原先建在后面山邊的村莊,一步步地“逼”到了現在的江邊位置。所幸解放后,國泰民安,人們安居樂業,沒再發生過任何災難。
村口有個水口殿,原來有三棵直徑1米多的苦楮樹,因為樹根大大,從楠溪江上面下來的竹排和小船,會撞上,40年前村里才把這樹給砍了。現在,這位置還有一棵直徑約80厘米的大苦楮,兩個成人都不能合抱過來,這是目前村里最大的苦楮樹了。現在,全村直徑大約30厘米的苦櫧樹約有300多株,大多集中在村口坳里的苦櫧林中。目前,像這么多連片的苦楮樹,我縣僅此一村,這在溫州全市來說,也是不多見的。
村委會主任張佰聰告訴記者,這片苦櫧林,是他看著長大起來的。小時候,村里的村規民約還不健全,坳里栽下的苦楮苗,常常會被村民不經意間毀壞,或被牛、羊吃掉,多年來一直不能成材。
在張佰聰7-8歲時,他放羊路過這片坳,才手指頭那么粗細的苦楮樹,被亂竄的羊兒當成了美食,當場被村民給逮住了。張佰聰的父親當時就任生產隊長,便拿自家羊兒“開刀”,殺了,并分給村民食用,以儆效尤。這才把村規民約給落到實處,也才有了村口這片年年給村民帶來美食的苦楮林。
張佰聰說,沙埠村的苦楮,是村里的功臣。在困難時期,曾為解決村民的溫飽立正了大功,不然就不知道有多少人會挨餓呢。
吳岷岷說,從苦楮豆腐在各地的受歡迎程度看來,該村有望繼續大力發展栽種苦楮樹、改進豆腐的生產工藝,生產過程接受監督,讓食客們吃上放心的傳統手工藝生產的沙埠苦楮豆腐。同時,村里繼續擴大苦楮樹的栽種面積,讓村里的苦楮產量不斷得以提升。吳岷岷表示,除了保護好苦楮樹林外,計劃在村后山上的60多畝荒山地上,栽上苦楮樹。
素面?紗面!
除了加工苦楮豆腐,該村幾乎家家戶戶會制作紗面。你看那一排排面架上的紗面就如一簾簾輕紗,用紗面筷子撩開紗面時,看到的就是古代美女輕撩面紗的場面。因此,古人才會說這是“紗面”,更顯文化味。
每天凌晨3點,村民就要起床,和面、搓揉,盤條,上紗面筷子。筷子是一條條用箬竹竿制作,長約60厘米,在上下兩根紗面筷子上面纏繞了50多個環,然后靜等面條“蘇醒”,慢慢在在面架上拉伸開來。到了半干時,就要取下架子,通過一雙雙巧手,把細細的面條順手一撩就是十六七根面條,輕輕地對折再對折,盤成一個個阿拉伯數字“8”字,“8”寓意“發”。一個“8”,叫作一“絞”。要是誰家生了小孩,楠溪一帶主家都會給前來賀喜的客人,送上紗面作為回禮。
結合傳統手藝,欲在農旅上做文章
有了傳統的苦櫧豆腐和紗面的制作手藝,村兩委就琢磨著,該如何在農旅結合上做做文章,將游客吸引過來?
計劃投資500萬元,建造一條村口至村頭,沿著楠溪江岸邊長約1100米觀光壩,在江中放養紅田魚,吸引垂釣愛好者前來垂釣。
同時,村里還有2個古磚窯,準備申報“非遺”項目,請村里的工匠們給游客進行制磚、做瓦示范表演,也可以讓游客自己動手制作,增加該村的旅游項目。 只要天氣晴朗,一年四季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在制作紗面,游客可以欣賞到紗面加工全過程。苦楮豆腐因為苦楮產量緣故,一年中約有半年的加工時間,約為每年10月份起,到第二年清明前后,天氣晴朗時,村里也會有幾十戶在加工。
吳岷岷表示,目前,村里已著手對全村的紗面進行統一包裝,打響沙埠紗面的牌子。至于苦櫧豆腐,他們也有此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