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永嘉縣江北街道前牌村,村民余興林和老伴走進村辦公樓,拿出用信封包好的1萬元錢,交給村老年人協會負責人。老兩口原先打算將這筆錢用作60歲大壽經費,之前參加了村老年人協會操辦的集體祝壽宴,老兩口便決定將省下來的錢捐出來,用于村里的公益事業。
而今,包括余興林和老伴在內,前牌村已有12位老人自愿把做壽款捐助于公益事業。
拒絕大操大辦,倡導公益慈善。在永嘉,一種清新節儉之風正拂過田間地頭:農村老人做壽大擺壽宴、全村送禮的習俗漸行漸遠,取而代之的是自愿將做壽款捐獻給公益事業。
近日,記者走進前牌村,村辦公樓旁,一個約800平方米的休閑健身廣場初具規模,戲臺、籃球場等嶄新設施讓村民激動不已。“這個休閑健身廣場意義非同一般,因為部分經費來自村里熱心老人的壽款。”村干部介紹說。
說起老人做壽習俗的變化,前牌村老年人協會會長余邦弟很是感慨。“以前,村里老人做壽不僅要請遠近親戚吃飯,還要給全村260余戶挨家挨戶送壽面、壽桃及其他禮品,各種花銷加起來近1萬元。容易造成浪費不說,要是不小心把哪家漏掉了,還會引發鄰里矛盾。”余邦弟說,如今,做壽的氛圍完全不同,村老年人協會年初把當年要做壽的老人登記好,由協會出資,選擇重陽節等日子為老人集體祝壽。同時,以自愿為原則,鼓勵老人將原本用于做壽的費用捐獻出來,協會建立專項基金,用于資助孤寡老人和村莊建設,并及時將款項用途公開。
在烏牛街道,這種集體祝壽的新風同樣受到歡迎。今年,村民葉嫦娥做70歲大壽,她積極響應村老年人協會的倡議,非常高興地捐出1萬元錢。在捐款時,她碰到了村民戴文鑾和戴顯坤,兩人也分別捐資1萬元。“以前做壽又花錢又耗時,但大家都這么做,我也只能硬撐臉面了。現在這種花錢方式,顯得特別有意義。”村里一位老人說。
永嘉縣老年人協會會長周崇蕊告訴記者,該縣目前共有行政村900余個,根據之前的摸底調查,60%的村已采用集體祝壽的方式,而老人們捐獻出來的做壽款用途也很廣泛,有的用于修建老年大學,有的用來造橋修路,還有的捐助公益事業。
據統計,目前永嘉縣有60周歲以上老人13.8萬人,按每年10%的人做壽,六成的人參加集體祝壽宴,每人節省1萬元計算,一年可節省8000余萬元。記者 翁浩浩 縣委報道組 葉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