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天剛亮,家住甌北的胡豐華如往常一樣,已早早地起床,整裝待發,前往古玩市場,期盼能“碰”到舊時永嘉百工藝所用的器具。
家中“入住”2000余件楠溪“老物件”
胡豐華開始收藏楠溪“老物件”,已有七年之久,主要的收藏品包括“圓木嫁生”、舊時浙南地區的生活類、生產類用具及百工藝使用的各種工具器等,多以“荸薺紅”顏色為主,不完全統計約有2000多件。
記者在胡豐華家中約見采訪,便見到滿屋的楠溪“老物件”,其中家中所擺放出來最多的,便是圓木家具,又稱為“圓木嫁生”,過去人們結婚,嫁妝里頭一定少不了它們,如托盆、果盤、米桶、水桶、立桶等,集中亮相,特別醒目。對生活品質有多講究,有時從一戶人家的圓木物什的精致程度上,就能看出究竟。
而這些“老物件”卻鳩占鵲巢,堂而皇之地擺放在最顯眼的客廳中,胡豐華說為了照顧這些“老物件”,家里也是極少接待客人,室內更是裝上了監視器。可見他對這些“老物件”的照顧和重視。
從初時的重拾兒時記憶到發現其意義所在
說起收藏的緣由,則要提到胡豐華偶然的一次回老家所得。“在老家的床底下,意外地找到了兒時用過的火箱,特別有感觸。”胡豐華說,“鄉下的隆冬北風呼嘯,特別冷。記得我讀小學的時候,母親早早起來為我做的兩件事情,一是燒天光(做早飯);二就是生火箱,生火箱就是用燒過的柴灰和沒有燒盡的炭火放入火箱里。那時教室里也很冷,因為教室的窗玻璃有一塊沒一塊的,很多同學的手腳經常凍得無知覺,所以很多人會帶著火箱烤烤手腳。”
起初的收集,胡豐華多數是重拾自己童年回憶,一個興趣、愛好,而當在7年之久的收集過程中,他越發感受到自己所收藏的物品的價值,承載不僅是他的兒時回憶,更代表了永嘉當時的人們的文化生活水平,一種文化的承載。
如一個盛放筷子的木器,上下邊緣處的線條設計,勾勒出的是一個“云”的形狀,而筷子木器外觀則似一本書,似蘊含這唯有讀書方可平步青云之意,而筷子的木器,還可以進行拆洗,再如在古玩市場淘的“漁”“樵”“耕”“讀”的木雕裝飾板,反映了永嘉耕讀文化的最好印證。
“家中收藏了一副舊時用的帳鉤,女兒見到了,總是會問“這些大鉤子是做什么的?”我就告訴她說是用來掛蚊帳用的,女兒于是又會問:是怎么掛的,為什么有圖案,圖案是什么意思等一連串的問題……”胡豐華說,“古時人們精致的生活與閑雅的情趣,就連帳鉤這樣的日常實用品,也體現了民間工匠精心的藝術構思,并被賦予了種種美好的寓意,不禁讓人感嘆。然而對于還在上高中的女兒來說,這些曾經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用品,已經是一個不可觸摸的年代。”
對于胡豐華來說,收藏過程中,最為遺憾的是,因猶豫而錯失的物品;最為可惜的是流到外省去,無法返家的楠溪江古木器。
“那時一個竹器,手工藝精細,做工美觀,在竹器的中間,寫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幾個字樣,同樣也是一種耕與讀的結合。”不過這樣具有永嘉特色文化的“寶貝”,卻也差點與胡豐華錯失。“這個物件,藤橋古玩市場老板從永嘉茗岙那收集,賣給了一位臺灣人。為了能收回原是永嘉的舊時木器,我幾經周折,打探到了這位臺灣人,并以高出該物品約一倍的價錢,才買回來了。”而后在市場,幾乎很少見到這樣做工精細的竹器,胡豐華說,“這件事,我做得很值。如果楠溪老物件流到外省人手里,可能就很難回來了。”
欲建民俗館,讓更多人了解永嘉乃至浙南地區的生活文化
現在,胡豐華仍然利用每個雙休都會出去一次,一年去寧波、紹興等地尋寶一二次。“所有的好東西,都需要運氣,才能碰到。每周出去大約能找到一樣,也有一無所獲的時候。”
眼見家里堆集地越來越多的舊時木器,胡豐華為了讓其發揮更大的價值,計劃在今年年底,將改造老家的舊宅,打造了一個私人的民俗館。“我將自己已收集的物件,進行整理歸類并進行詳細的說文解字,讓人們能更多地了解永嘉乃至浙南地區的生活文化。希望年輕一輩能在這里了解那時的民俗文化印記,老一輩,則能在這重拾舊時的回憶。”記者 胡藝羅
(值得一提的是,原本想集齊溫州百工藝使用的器具,因古玩市場難尋,胡豐華手頭只有十幾樣,他希望借此機會,愿以高價收購此類物件,望有緣人能聯系他13906673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