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十一月起至今年1月份,謝靈運山水詩之旅采風團活動已經進入了第六站,同時也迎來了年終小結。此際,謝靈運山水詩之旅活動站點才過半,而成員投入這份活動的激情卻依舊滿滿,并未減輕。2月6日,在縣新聞信息中心的二樓會議室,采風團成員暢談活動得失,并提出了自己的感受和建議,為來年活動的深入開展做好謀劃。為此,還特別邀請了縣委宣傳部副部長谷鐵榮、楠溪江風景旅游區管委會副書記、副主任李埃,攝影家李昌賢等。
截止到目前,《今日永嘉》總共出了14期,發表了74篇文章、109張水墨畫作品及照片,共涉及版面28個。而作為縣新聞信息中心另兩個宣傳平臺永嘉網、視頻及活動所延伸出來的作品,更是不勝枚舉。用此次采風團成員谷峰的話來說,此次活動,是縣新聞信息中心去年投入最多,最不惜版面、最為精心安排策劃的一次。
關于反響
在此次年終小結會上,記者更是得知,謝靈運山水詩之旅采風活動獲得了2012年度全縣新聞創新獎,得到了縣委宣傳部的肯定。采風團成員也表示自己的收獲頗多,高遠、徐逸龍等都是文史工作者,其本身對永嘉山水文化研究頗深,而在借此次活動開展之際,更是將自己歷來的探索研究東西,得到了印證和突破。
與此同時,活動發展至今,反響較好,許多縣內的文人墨客都紛紛報名要參加此次活動。而作為每一站必行,為活動盡心盡力的徐逸龍也在會上提起了自己的一個感觸,他說,某日在嶼后巷時,碰到了《永嘉太守謝靈運》的劇本作家谷尚寶老師。當時谷老師見到他,心情頗為激動,拉著他的手,對他說道,“自己這一輩人對謝靈運研究也頗多,但也不曾如此費精力去策劃探索謝靈運每一站的足跡,你們年輕一輩能做到如此,甚好。”
關于成果
活動開展至今,他們覺得仍舊需要不斷地去完善的地方。在成員谷峰看來,相較縣里文人、普通市民的積極反響而言,謝靈運所尋各站點的鎮(街道)等部門卻重視度不夠,文化的挖掘更需要部門去參與,去思索屬于當地管轄的文化保護和開發。同時,他也指出了謝靈運整體策劃意識不強,希望能增加以謝靈運文化為由頭,延伸出更多帶有思考性、綜合類的文章。
而這一問題拋出,引起畫家劉沉鵬、作家李曉瑜、高遠等成員的共鳴,他們反映,每周之行不免有些倉促,致文章沉淀不夠。他們希望成員之間寫作能多些交流、溝通,提升作品的分量。同時,他們也指出,加強美編力量,在版面設計上應該更花些心思,使之更具文化味。而徐逸龍也表示,本報采編人員以上級媒體為標榜,進一步樹立打造精品意識。此外,編書時還要統一修改,還可以及時補充深度文章和史料。
谷峰、高遠、徐崇統、徐逸龍、李昌賢等均也認為,除了活動作品的深度要體現之外,可以思考增加一些比較性的文章,如樂清石門與永嘉石門兩處,以及多增加些散文體裁作品。此次活動的開展,還要注意延伸,增加廣度,永嘉文化博大精深,不僅限于對謝靈運文化的挖掘,更要挖出其他的本土文化。要做到多回眸,在每個站點發現新的其他線索后,也可再次探訪。
關于視頻紀錄片
谷峰、徐崇統等認為,除了在報紙上,活動同樣不可忽視永嘉網、視頻等宣傳渠道,要多管齊下,做好這盤大餐。他們認為視頻可以專門配備一個文字,進行解說,做好一個紀錄片的形式,則十分有意義。而這一塊也將是謝靈運采訪活動接下來的重點之一。
關于旅游開發
而此次活動的主辦單位之一,楠溪江風景旅游區管委會副書記、副主任李埃表示,他對活動也給予了充分肯定,更希望能運用好這次探訪的成果,能供他們旅游部門作出適合旅游開發的黃金旅游線路。對此,李昌賢、徐崇統則認為,旅游景點的開發可以選幾個代表即可,不要做過多的開發,失去原有的味道。同時,還要注重對旅游相關的產品的挖掘,如謝公屐、華嚴硯等。高遠認為,此次活動更是一種對本土文化根源的追尋,所得成果對我縣今后的規劃也必將帶來方向。縣委宣傳部副部長谷鐵榮表示,活動立意深,文化味濃;作風實,不辭辛勞;動作大,聲勢浩大;效果好,影響深遠。他要求,應不斷挖出屬于本土的文化,通過多種表現方式,爭取能在上級媒體刊發,推出精品,讓世人進一步了解永嘉、宣傳永嘉;同時要善于思考,精雕細琢,既要置于全國大文化背景之下去思考,又要結合永嘉實際。(記者 胡藝羅/文 林琦/攝)
記者感言:
胡藝羅:身為80后的我們,以為這千年之久的文化早已與我們隔絕了。殊不知,不行,不知永嘉山水之貌;不問,不知永嘉文化之博大。既生于這方水土,更應當根植其中的文化是如何,那么自身才不混沌于天地間,而是覺的與這天地又近了一點點。
林琦:從11月延續至今的謝靈運采風活動,從溫州站到甌北站到黃田到渠口到巖頭,一路走來,我負責的固定的一項就是記錄下采風團的瞬間,辛勤的、危險的、歡樂的,沿著謝公留下的詩句,將江心嶼、北亭、破石山、芙蓉山連點成線。作為一個菜鳥新人,每一站都接觸到許多的古跡文化,每一站都有新鮮的知識,消化吸收。偏僻的山路,難以攀登的山崖,讓我一路痛并快樂著。
編輯感言:
活動從去年11月初啟動,歷時三個月,細數個中滋味,有過迷茫,也曾有過喜悅、感動與收獲。
李昌賢老師為了補拍一張破石山全景,不顧古稀之年,二度登臨山巔;徐逸龍、谷峰、高遠、李曉瑜等人,在結束某個站點活動后,眾人離去,他們仍然有滋有味地留下來,爬山涉水、走村入戶,捕捉、挖掘一些難得的素材,形成文字,反應到版面上來。谷峰、逸龍還多次主動參與活動的策劃;每次登山,身為縣登山協會負責人的劉超輝先生,一路上披荊斬棘,為大伙開道;采風團成員都有其本職工作,為了活動的順利進行,需要事先統籌安排手頭的事情,甚至加班加點;通過三個來月的“拉練”,在兩位記者小姑娘的身上,少了份稚嫩和嬌氣,多了份成熟與淡然。所以我想說,是大家的激情點燃了我的激情,是你們的思想火花激發了我的靈感,在此,真誠地向各位道聲,“謝謝!”相信,有了你們這支強大的后盾,來年的“謝之旅”,將是一次文化和心靈之旅,同時將為讀者呈現更豐富的文化大餐。大家期待,我亦然。
采風團成員感言:
董偉斌:踏訪謝靈運的詩蹤,尋找山水詩的源頭。這樣的活動,它的意義不單是對楠溪江所積淀的文化的挖掘,還是一種呼吁:呼吁全社會進一步關心身邊的資源環境,觸發人們對生態、人文的深入思考,并探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
劉沉鵬:考察、挖掘與研究才能有力地證明了歷史的真實存在。清楚歷史的細節與意義,是有效延續文化、完成文明價值的肯定。尋找古今之差異,才能開啟當代文化多元的可能。故此,尋訪謝公之旅的團隊做的事情可說是意義非凡。
李曉瑜:謝靈運山水詩文化追旅行,令我對謝公詩的感知從文字篇章走進了山水的行程,偕友、徒步、訪談、登高、臨風、懷古、思今,既知己之微渺,復感己之幸運。山水是詩,草木關情,從遠古到未來,如是。
徐崇統:探尋謝靈運山水詩蹤跡之旅,不僅僅是文化之旅,也是永嘉山水之美的再發現之旅。沿著謝公足跡,我們走過了冬季,一路上快樂多多,收獲多多。過了年,我們一定會在春天里再出發,但愿有更多的人繼續關注我們,或者參加我們的隊伍中來。最后,我衷心祝愿大家新年快樂,闔家幸福!
谷峰:尋找謝靈運足跡采風活動時已過半,受眾反映良好,但愿與謝靈運足跡有關的鎮、街道,積極參與、互動、挖掘文化底蘊,打響中國山水詩搖籃品牌。
高遠:
謝靈運
站在白鹿城上
美髯飄飄,才情飛揚
九斗城中加我一斗
分給王子,分給古往今來的天下人
我那一斗不差毫厘
屐齒深印一千六百年的古道從此坎坷,步履艱難
徐逸龍:在實地考察采訪中,破解不少歷史之謎,獲得許多新的歷史研究題目。
劉超輝:楠溪江謝靈運山水詩之旅采風團一行一路追蹤,一路挖掘,實際上就是對楠溪江風景旅游人文山水的一次精彩開發。
邵敬群:永嘉樂土,吾有幸生於斯,長於斯,無比歡喜。
李昌賢:懷念謝康樂,懷念楠溪山水!
(記者 胡藝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