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2日 周二 天氣:陰,霧氣籠罩
尋找謝靈運山水詩之旅在甌北站采風時,聽說當地有一處華嚴洞,曾盛產寶貴的華嚴硯。近日,又有讀者向我們報料,提及此事。本周二,記者與采風團的幾位成員,又一次來到了甌北,采訪了位于楠江社區的華嚴山華嚴洞。于是,有關華嚴洞的故事重新回歸人們視野中。
書圣王羲之稱“華嚴石硯頗佳”
據本縣文史學者介紹,這華嚴洞大有來頭。晉書法家王羲之《法帖》中記:“近代華嚴石硯,頗佳。”光緒戊子年出版的《永嘉聞見錄》(孫同元著)中說:“舊志云:有華嚴洞,花木繁麗,自成佳境。有石可為硯。”
而今離華嚴洞最近的記錄已有百來年,孕育歷史文化的華嚴洞,早已淡出了人們的視野,關于華嚴洞的故事,一則埋沒于書籍中,另一則藏于當地老人的記憶中。
橋墩堵住了洞口
在羅浮村林玉龍的陪同下,記者發現,華嚴洞的洞口位置并不難尋,它就被埋沒在位于上塘至甌北的必經之路永化巷一帶。而如今千石駛入華嚴山的大橋橋墩早已堵住了洞口的位置。洞口附近也早已成了垃圾、動物尸體的廢棄地,令人不敢再多看幾眼,更別說找尋所謂的華嚴石了。
清水埠社區85歲的老人周文玉告訴記者,約在30年前,為了探究當地的歷史文化,曾經與一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千石村老人王陳樞游歷甌北一帶的山水。華嚴洞也是其中探訪的一個景點,可那時洞口也早已被封閉,無法進入洞內了,他們也只能站在華嚴山向下俯視。周文玉告訴記者,雖然無法知曉華嚴洞情況,但當時在華嚴山附近發現了許多舊時采石所遺留下的材料痕跡,顏色有紅、白、黃,自己也得了一塊華嚴石。
在探訪的過程中,采風團成員碰到了居住在附近的金花蕊老人,年有88歲。對這個華嚴洞,她也是有所耳聞。她告訴記者,在橋未建之前,洞口就被封閉了,一個曾居住在此地的住戶,當地人叫“阿德”,因建設房屋沒內置廁所,于是就在洞口前建了廁所,至此洞口再無人問津了,距今已有幾十年了。
知情者后人講述探訪華嚴洞經歷
而正當記者以為當地人無人知曉洞內情況時,向導林玉龍告訴記者,千石村一位叫林慶法的老人,年約88歲,他的上輩曾有人探過此洞,并將此事講述給自己的子孫聽過,距其已有四五代之隔。在林玉龍的帶領下,記者在千石村見到了這位老人。
林慶法告訴記者,自己年少時,也曾見過此洞,因怕黑怕有鬼怪,所以沒敢進去。“后來隨著多次的山洪,洞口逐漸被山石泥土所淹沒,變得越來越小了。我那時所見的洞口入口處與父親所說的又是不同了。”坐在一側的林慶法老人的兒子林祥輝見縫插針地向記者描述細節。林祥輝告訴記者,在華嚴洞口附近有一塊祖輩留下的莊稼地,先輩每次上華嚴山種田時,走至洞口正上方,總能聽到“咚”“咚”的腳步回響聲,但多不以為意。一日,天下大雨,干完農活的上輩在偶然間發現了一個洞,甚感好奇的他們摸壁而入,行至約百米,伸手不見五指,且仍舊不見底,于是他們便又折回洞口處。為了一探究竟,先輩又約一友人一同進去,一人手執約一斤重的紅燭,一人帶有稻谷殼作為沿途線路的標記。據當時先輩的描述,洞內石頭大小高低不同,形狀各異,因自然天成,深入洞內,洞口時而大,時而變得狹小,需要攀爬進入。當時先輩行至觀摩礁時,聽到潺潺水聲,心生害怕,故又循跡復出。之后,村內也不再聞有人進入此洞。(記者 胡藝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