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列河山共錦繡,浮沉滄海同行舟。”南朝·宋時,我國山水詩的鼻祖謝靈運在永嘉郡任太守時,曾乘舴艋舟過甌江登羅浮山賞景吟詩,留下了如此詩句,將羅浮兩字巧妙地嵌在其中。
羅浮山與羅浮雙塔
《太平寰宇記》記載:“羅浮山在江北岸,去城五里,有塔,一峰孤峙,半浸江中,麓有亭臺故址,與孤嶼相望。”此山在甌江和楠溪江匯合處的西北側,有兩座小山,相距180余公尺。北面的山稱章山,海拔51米。山呈長形,酷似一條自東向西爬行的蛇,故又名蛇山。南面的山稱羅山,又名合山,海拔66.4米。因山形極像一只自西向東爬行的龜,故又稱龜山。早年,兩山猶如兩艘巨艦,浮在江中,四周水波粼粼,顛簸搖曳。歲月流逝,滄海桑田,這里形成一片沖積平原,將兩山連在一起,遂成今日狀況。
在龜、蛇二山之顛各建有一座七級浮屠,始建于西晉元康年間的古塔,統稱羅浮雙塔。
來到山頂,迎面便是龜塔,該塔平面呈六角形,磚構樓閣式。羅浮塔碑記載:羅浮山,西晉元康乙卯(公元295年)曾立浮圖,至大宋元豐甲子(1084年),得七百九十載,重建四圣塔,丙寅(1086年)季冬建第一級。本鄉檀越蔡仁貴、仁爽,為君考六郎、姚親陶氏,燒磚四千片,建第二虎座。然元康之號既得之于古磚,故蔡君之施不可不書。
蛇山稍矮,雙塔形式和結構大致相同,保存尚完整。為磚構樓閣式。六面七級,塔身呈錐形,逐層收縮,每層砌出券門,間或做出壁龕供奉佛像。倚柱六角形,(木兼)柱與(外門內東)額、普柏枋為扁方形。柱頭以上施磚制斗拱,腰檐用置磚做出椽子與飛子,翼角成龍狀,仔角梁起翹。塔基用塊石鋪成,鋪面用條石做成平座。塔磚上印有“羅浮林氏塔磚”六字。羅浮雙塔與江心塔遙相輝映,分外生色。羅浮雙塔隔甌江和江心雙塔相望。地以人著,景以人傳。歷代文人韻士為之吟詠贊誦。清永嘉教諭陳遇春《羅浮雙塔》詩云:“把麾何所往,海上有名山。潮落漁堪拾,云低雁可攀。一城仙島外,雙塔畫圖間。當路誰知已,天應賜我閑。”
據羅浮村民說,原本其余五面都建有佛龕,龕中刻著浮雕佛像,但由于歷史悠久,風雨侵蝕,現在已所剩不多。1991年,原甌北鎮委、鎮政府在縣政府和有關部門支持下,撥款將羅浮雙塔進行大規模的修葺,同年10月25日竣工,F在淡紅色的塔身是那時粉刷的。
羅浮村與羅浮人
站在龜山塔下,仰望這座高23.9米的七級古塔,聽著身后傳來的此起彼伏的汽車喇叭聲,想像不出1700多年前初建此塔時的羅浮村是什么樣子,也想像不出明代羅浮人林壺峰在初建之塔的廢墟上重建羅浮塔的模樣。
據《林氏宗譜》記載,“公元912年從秀嶼鎮東莊北徙溫郡鹿城,于宋欽宗年間從鹿城浮海至玉環沙地中岙,傳九世,因海亂由十世韓氏夫人抱孤回遷鹿城花柳塘,傳至三世林慶翠從花柳塘移居五馬街。子耕讀,公羨永寧山水風光,方與肥美,殊自五馬街遷江北岸建羅浮村,成為羅浮林氏一世祖。”
與羅浮塔碑記載的一樣,溫州古塔,以西晉浮雙塔為最早。西晉元康五年(公元295年)最早在此立浮屠,宋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重建,F塔為明代當地人林祥(號壺峰)重建。
據《壺峰林翁壽藏記》與《明壽官壺峰林翁墓志銘》記載,林壺峰(1509——1591),名祥,字時簡,羅浮村人。例受太醫院醫官,晚歲應恩詔為壽官……羅山和章山位于羅浮村東南的江畔,地形險要,堪輿家認為“二山為左右捍門,門戶捍衛,則財可聚而豐盛,必建塔以衛之”。壺峰采納堪輿家的意見,遂出巨資重建雙塔。
雙塔公園,有望增添歷史的厚重感
羅浮山除了著名的羅浮雙塔外,其實還有很多古跡。從龜山塔往北走,北側山半腰有楊府廟,稍遠處有黿亭和將軍殿遺址。山北麓有一口井,清泉終年不涸。羅浮村民還說,將軍墳的遺址也在附近,只是已被村民們開墾用來種植糧食。除了將軍姓柳外,其事跡等歷史已無從考證。據明萬歷《溫州府志》載,章山上原有一亭,名“襟江亭”,以唐王勃《滕王閣序》中“襟三江而帶五湖”一句而取名。襟江亭踞山俯江,氣勢雄偉,因年代久遠,早已蕩然無存。 在蛇山南麓有一“硯臺巖”。巖高5米,寬2米,自左至右刻“硯臺巖”3字篆書,右側直刻書“萬歷甲申孟夏潘司理過訪華源林大夫游此巴東淇行衛承芳題”。
羅浮山附近的破壞與違章建筑一直牽動著許多人的心緒,記者探訪羅浮山時,山腳的違章建筑已被拆除完畢。記者從甌北城市新區獲悉,雙塔公園的規劃已經完成,羅浮雙塔在古時是作為燈塔所建設的,所以在接下來規劃建設中主要去突顯“歷史”二字,會以文化遺址的角度,考慮更多的文化元素,包括關于“謝公元素”,預在位于龜蛇二山的偏西方向另外一個山頭,建設新的文化公園。而在此山頭眺望,正好能面對謝靈運的塑像。屆時,羅浮山上的歷史如果能得以重新挖掘,將為甌北這座快速發展中的城鎮增添一些歷史厚重感。(記者 林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