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都市喧囂的背后,人們時常通過筆尖來記錄自己的點點滴滴,這是一種自我解壓與放松。也有很多的人選擇在網上通過博客、空間等形式發表自己的所想所感所悟。而網友一句調侃,“高手在民間!”也正是如實地說明了網上涌現出的不為人知的寫作者。在網易博客里,一位博主介紹:工科出身,基于個人人生成長需要,于2010年開始接觸心靈成長課程,在成長蛻變過程中,開始品嘗成長中的喜悅之境,近期將分享此類課程作為人生重要工作內容!正是這樣一種需求,博客他們有了自己的市場。近日,溫都博客評選出了2012年十大博客,在兩萬朵博友中,經過一個月的海選、網投、評選出了十大名博。也讓我們看到,現今人們對博客的關注。而在溫都的十大博客中,我縣鄭建興、鄭陽更是榜上有名,首屆評選中我縣文人楊大力最早被評為名博。這些名博者與博客有著怎樣的牽系呢?
“我只是喜歡用文字記錄生活而已”
鄭陽的博客被喻為滿天星花語,清雅、致遠。滿天星花開于每細枝尖端,顏色樸素潔白,多如繁星點點,不奪目卻又不失自己風格。因其獨特的質地感,輕盈舒爽,寧靜中帶來絲絲喜樂,成為裝點夜空最明亮的星辰。
他,只在夜之深處,自說繁華。他,兩年來堅持《一周述評》百多篇,或喜或悲,或愛或恨,時而明快犀利時而細膩溫情,視角獨特,折射人間萬象;他,一個人守著夜的光芒,散發著一種向上向善的力量,因為愛,所以愛。
本報專欄作家、溫都十大名博得主鄭陽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講述了自己開博的經歷。2007年鄭陽就在新浪網開博,而關于開博的初衷,他只是簡單地說,“用文字記錄生活,僅和好友分享。”所以博客對他來說,其實就是他和文友們之間的交流文學的一個平臺。
他告訴記者,博客是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有機結合的巨大空間,我們在人生路上不停地行走,同時也是在不停地尋找志同道合的人。博友雖然來自五湖四海,但共同的喜好,會通過這個現代的平臺一下子拉近距離。
鄭陽還把自己開設的“一周述評”專欄同步發表在新浪博客和溫都博客上,一下子讓他擁有了很多粉絲。永嘉的博友經常留言:報紙還沒到,在這里搶先看。還有位細心的博友,特意告知他,有個標題前幾年用過的。博客的即時性和互動性展現得淋漓盡致。一位與之在博客里相識的博友更是約其去杭州參加他的畫展。鄭陽說,這位博友非常有天分,也很喜歡楠溪江。自己也非常喜歡他的作品,曾陪同他一起到來楠溪江采風,給他講解楠溪文化,后來就熟絡了,“雖然聯系不多,但彼此會感受到各自都在自己的領域里前進。”
鄭陽對博客仍舊保持著一份文人專屬的清醒。“博客其實也是一個公共空間,我們不可能把自己所有的喜怒哀樂都公布出來。同樣,博客里并不是遇到的所有博友都會是你的好朋友,人生的好朋友應該是很少的,博客只是給你提供這樣的一個更大的現代交際的平臺。”鄭陽說。而對于一些更感性些的生活點滴,他則更偏向記錄在別處。他的QQ空間內,就錄了很多博客不曾記錄的。
而在博客上跟文人們互動,鄭陽更多地是認為,只是覺得在這個人心浮躁的社會,還有這么多人在用文字來記錄生活,感覺自己也不寂寞了些。同時作為縣文聯兼職副主席、縣作協副主席,鄭陽說自己還可以通過博客網這個平臺,關注一下其它作者的最新寫作動向。 由于工作的緣故,結束“一周述評”這個欄目后,鄭陽今后將琢磨于“楠人笑錄”百篇系列,全部取自自己的生活,類似于微段子文體,每篇200字左右,每五篇請人配張漫畫。“不為什么,只是喜歡用文字記錄生活而已。”
“博客里有我的夢想”
朝約博客被比喻為梔子花花語:喜悅,執著。梔子花從冬季開始孕育花苞,直到近夏至才會綻放,含苞期愈長,清芬愈久遠;不經意的綻放,也是經歷了長久的努力與堅持,給生機盎然的夏天充滿了未知的希望和喜悅。
他,喜歡《溫州學人》,模仿推出一檔訪談欄目,一年來主持、策劃了17期,訪問了數十位博友,記錄平凡的你我,訴說夢想與故事。從現實到網絡,從人生到理想,縱然網事千千結,他的執著、堅持里蘊涵的是堅韌、醇厚的生命本質。
相較于鄭陽在博客上的客觀清醒,記者發現,朝約即鄭建興,則在博客上放了許多的情感,在博友圈里交織出了朋友網,“親戚”網。朝約和鄭陽互相相識,又同為永嘉人,網上互動網下相聚。鄭陽對朝約的博客評價,那就是非常接地氣的一個博客。
朝約的博客,博友訪談欄目是一個亮點,2012年就在工作生活之余訪問了數十位博友。朝約告訴記者,其博客的第一次實質性接觸始于2007年7月25日,溫州網是其寫博的第一站。開博那天便寫下人生的第一篇博文,是為《記錄昨天書寫今天懷想明天》。
博客的題記為:生活,網;人生,結。記錄生活的點滴,找回心靈的記憶,也是朝約對開博最初的心靈寫照。之后在溫都博客定居之后,朝約把博客作為自己心靈的棲息地,決定用心裝扮自己的心靈家園。“總不能客人來了,還是家徒四壁,連一點像樣的東西也拿不出來,豈非有些失禮。”他說,“其他發文形式,如QQ空間、微博都沒怎么打理,主要是博客,精力所限,不求多,有一處棲息地即可!”
在網絡上朝約就是如此簡單、透明的人,他很真誠地向大家呈現自己。《腳印》一文,更是翔實地記錄了自己的人生軌跡,讓許多博友有了更深的認識。同時朝約的博友訪談欄目,同樣也讓他對博友有了深刻的認識。
朝約告訴記者,因為喜歡看溫州都市報《溫州學人》,所以促使其寫《博友訪談》。他認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故事。嘗試通過訪談的形式把博友的一些故事記錄下來,與大家分享并自我珍藏。他說:“小時候,我有過很多夢想。夢想很美好,現實卻殘酷。公務員夢,碎了。老師們夢,斷了。作家夢,遠了。記者夢,夢著。當不成現實中的記者,在網絡過把癮也不錯。在現實與虛擬里,《博友訪談》圓了自己的記者夢。幽蘭作為我訪談的首位博友,是因為她是我的妹妹,這么多年堅持寫詩不容易,我想借訪談讓她說說自己的夢想,有人幫她圓夢也未可知。”
“博友Ccco在訪談前,她就表示可以回答我的任何提問,也一定會令我滿意。她的話,讓我始料未及,更是求之不得。于是,晚上我把問題發給她,第二天上午就收到了她的回答。速度之快,令我驚訝,原來她是熬夜碼的字,這讓我感動。后來她成為了我訪談節目的搭檔,如今更是經常在網上私聊,說話也很隨意。”朝約在介紹自己的搭檔是,如此介紹到。 “對我來說,博友認識了、見面了就是朋友。博友訪談好比一根線,串聯起一顆顆散落的珍珠。我渴望有個女兒。在一次博客發起的父親節,我客串博友女兒‘小魚兒’的臨時爸爸。Ccco,小諾,小魚兒,我們成了沒有血緣的親戚。如今大家走的非常近。”朝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