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靈運采風團活動已經走過了四站,在初始采風線路確定和采風活動中,遇到一些需要史料佐證的時候,本報采編人員都會請教縣志辦的徐逸龍。
從1998年起,徐逸龍就開始關注并研究謝靈運。最初的原因他稱是看了溫州學者們的一些著作,讓他對曾經在永嘉活動過的名人產生了好奇,也對書中所講的一些事跡產生懷疑。真正讓他關注謝靈運是看了《鹿城詩人尋蹤記》后開始決定系統研究謝靈運。
那一年,徐逸龍把溫州市圖書館中所有有關謝靈運的書籍、文獻全部通讀了一遍。2001年徐逸龍帶著他的論文《謝靈運(甌)江北游蹤考述》參加了第二屆謝靈運國際學術研討會,此論文亦被收入《謝靈運在永嘉》(溫州)一書中。十幾年過去了,徐逸龍對謝靈運的關注研究并無減少,在他的辦公室里收集了所有有關謝靈運的書籍,一些最新的動態資料也是隨時掌握。前段時間徐逸龍參加了廈門大學的一個學術會議,無意間發現了兩首疑似謝靈運的詩,這兩首詩在《謝靈運集校注》、《謝靈運集》目前較權威的兩本書籍里都沒有收錄。但因謝靈運所處的年代較久遠,有很多都是失散之后重新收錄、注明的,因此徐逸龍稱還有待考證。
十幾年的研究讓他收獲頗多,最重要的是給現代學術學者對謝靈運一些模糊不清的地方進行注解并明確論證。如謝靈運在《游名山志》中提到的芙蓉山,之前很多人認為是樂清的雁蕩山,徐逸龍經過考證認定是永嘉的芙蓉山。另外顧紹柏的《謝靈運集校注》中把赤石山和赤巖頭、青嶂山和綠嶂山混為一談,徐逸龍對其一一進行辯證。這類的例子很多,跟他嚴謹的學術態度以及對謝靈運資料的熟識度分不開。在研究謝靈運以及此次采風探訪中,徐逸龍發現謝靈運在永嘉境內寫的名山景點都分布在水陸古道經過的地方。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這些都不是名山。而謝靈運把它們收錄在《游名山志》中,說明在他那個時代是名山,這些山旁都有村莊,有古道。謝靈運可能通過前代官員詩文及村民的述說慕名而來,然后把這些地名的風貌、特點、物產等融入自己的詩歌當中。
在研究中,他稱最大的難處是,謝靈運走過的地方已滄海桑田,僅通過他的詩錄很難作對照。另外很多地方包括本地或外地的地名志,都收錄了同樣的作品。比如謝靈運寫過“石門”的詩就有四首,包括青田、黃田、廬山等都有叫“石門”的地方,具體每一首詩中的“石門”真正是在哪里,都要一一考證。這就要通過文獻、歷史資料、山水形貌來比較區分,但鑒于實際條件的限制不可能一一到實地考察,也大大增加了了難度。前四站的采風活動讓徐逸龍感觸頗多,在采訪中他也深深體會謝靈運所游歷的名山包括周邊的地帶等人文歷史都很豐富,很多東西可以繼續擴散性的深入報道,如當地的歷史、地名、民俗風情等都可以重新挖掘。(記者 柳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