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九月,稻田由綠變黃,時令一下子從炎夏轉入金秋。俗話說“早稻下割上,晚稻上割落”,雖然如今的農村已很少有人種植早晚兩季,但山里人一直習慣于早播早插,因此稻谷成熟也相對較早。當平原的田野尚未脫去綠裝時,山區卻已是一片金黃色。
10月2日一大早,記者與另三位影友驅車直奔我縣西北部被稱之為深山小盆地的黃皮村。在秋陽的照射下,開闊的田野發出金燦燦的光芒。正趕上村民開鐮的時間,不論老人還是小孩,都從屋子里走出來,他們或握著鐮刀,或扛著稻桶,或提著布袋,一齊涌向田間,場面頗為動人,這使我們興奮不已,便迅速取出相機,也跟著忙碌了起來。除了山水田園風光外,不同的秋收場景悉數收入鏡頭。而加入勞動大軍的既有80多歲的老人,也有十來歲的孩童。這樣的畫面是許多城里人所難以見到的。
在黃一村、黃二村等地奔忙了一天后,次日我們前往位于溪下西南側的邵坑、陳坑等村,那里又是另一幅秋收、秋曬的動人圖景。才6時多一點,我們就進入了地形如“甕”般的邵坑村。村民剛吃完早飯,太陽尚未露臉,人們早就忙碌起來,曬谷的篾簟開始打開,并將一袋袋、一框框稻谷從家中挑出。我們在村頭村尾拍了約2小時后,隨即馬不停蹄趕往距此并不太遠的陳坑村,動人的景色更是讓人目不暇接,又是禁不住一陣狂拍,半天很快過去了,上車時個個大呼過癮。
西北山區二日之行,除了山村的秋收場景給我們留下較深印象外,最讓人動心的還是那里的純凈山水和風土人情。上世紀90年代初我曾去過上列各村,并一度留下美好的印象。十多年后重訪故地,卻完全是另一種心情。雖然各村都通了公路,也建了一些新房,但當地村民所使用的農具、日常器皿及至古老的生活方式、風土人情等還是基本保持著昔日的風貌。用來打稻的幾乎是清一色的稻桶和稻梯,絕少使用打稻機。村里有許多現成水泥地面,但村民曬谷仍然都用竹編的篾簟,還使用由土布織成的布袋和竹編的田籮。村民待人依舊是那樣地淳樸熱情。正因為此,就與其他地區形成較大的反差。若問今天永嘉的香格里拉在哪里?我一定會說就是黃皮、陳坑、邵坑這些地方。
10月5日、10月13日,我們又先后到了大岙、巖頭蒼坡等地,正好都遇上他們開鐮時刻,但展示給我們的卻又是另一番景象。 特約記者 李昌賢/文/攝